而且听说陛下还成立了一个东厂,性质和锦衣卫差不多,现在势头正盛呢。
若是让这些话传到陛下的耳中,他们在场的这些人,怕是都逃不了。
“我没喝多,陛下好大喜功,劳民伤财,这是事实。”
“光是这一座北//京城,就修了十几年,耗费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何止百万。”
“若非朝中还有能臣干吏,没让国家财政出现问题,怕是我等再来的路上,看到的就是遍地的饥民了。”
听着于谦这些大逆不道的话,在场的同乡有一个算一个,皆是头皮发麻。
恨不得张嘴问候于谦的家人。
特娘的,这厮喝点酒就不知道自己姓什么了,这些话也是他能说的?
同时,他们心中也是后悔不已,早知道,今天就不来走这一遭了。
而在雅间中的杨轩自然是听到了这些话,心中不由对那个叫廷益的年轻人升起了好奇心。
秀禾好像知道杨轩在想什么,主动起身去到外面看了看。
“老爷,是几个喝醉酒的学子。”
“打听一下他们是哪里人。”杨轩说道。
“嗯。”
秀禾点点头,叫来店小二打听了一下。
“老爷,他们是浙//江的学子。”
听到这话,杨轩眉头一蹙,他感觉自己好像忘了什么。
安庆和秀禾见状,也没有打扰。
直到好一会儿后,他才想起自己忘了什么。
永乐十年,他奉命前往浙/江推行新政,见到了一个叫于谦的少年。
当时他和铁铉都觉得,若这个少年以后入朝为官,定是一个为国为民的好官。
因为据说他们家是供奉着文天祥的,家风很正。
“问问他们,认不认识一个叫于谦的人。”杨轩再次吩咐。
“好的。”秀禾再次去打听。
很快,就有了结果。
“老爷,那个叫廷益的年轻人就是于谦,廷益正是他的字。”秀禾说道。
闻言,杨轩点点头,表示知道了。
于谦的见解虽然还过于稚嫩,但不可否认的是,他的出发点是好的。
而且有一点,他确实没有说错,朱老四的确有点好大喜功。
花钱大手大脚,想一出是一出。
若是按照洪武朝后期的国家财政收入来说,根本支撑不起朱棣的这么多大动作。
不管是修《永乐大典》,还是通运河,修建北/京城等等,这些花费都是天文数字。
更不用说还要打仗。
这足以拖垮大明的财政。
好在开海下西洋,攻略倭国,推行新政等,都大大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
这才使国家有足够的钱,支撑朱棣来完成自己的丰功伟业。
加之有太子朱高炽这样优秀的储君,以及夏原吉等优秀大臣,使国家稳定,没有什么问题。
当然,对于北伐的问题,杨轩跟朱棣的看法是一样的。
这场仗是必须打的。
大明已经安稳了好几年了,地方卫所的战斗力难免会有所下降。
京师三大营还好,他们都是脱产士兵,平时只需要训练就行了。
地方卫所的士兵,可不是脱产的,他们属于半农半兵的性质。
闲时种地,战士打仗。
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农闲的时候,会组织起来训练。
这种性质的军队,战斗力没有办法得到保障, 荒废的时间一长,战斗力就会大打折扣。
要是不拉上战场走一走,这些士兵就会彻底沦为农民,卫所也名存实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