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2 / 7)

【第一讲:图一在评论区】

先看第一科“解释经题”。

经题总共有十九个字,分成两个部分,第一个是总说,第二个是别明。

甲一、总说

先看“总说”。

这个经题是“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对这个经题,古德的解释分成“体”跟“用”的关系——内在的理体跟表现在外面的作用。这个“体”是什麽呢?就是大佛顶性。大佛顶就是我们要找到的我们的真如本性。依止这个大佛顶当作根本,发动出一个自利利他的功德,就是“如来密因修证了义”,乃至“诸菩萨万行首楞严”。所以它的一个最重要的根本,就是你要找到大佛顶。所谓的“找”,就是你的内心要跟它相应。“大佛顶”,古德说是“众生本具、诸佛所证”。我们是本来具足的,但是我们没有开显出来,佛陀把它开显出来了。

“大佛顶”,我们把它解释一下——因为我们要跟大佛顶相应,一定要知道大佛顶是一个什么样的相貌。

首先我们看这个“佛”,这个“佛”是最重要的。“佛”,简单地说,是一个觉悟的意思。蕅益大师解释说是“了了常知,不可昏昧”。修学首楞严王三昧的根本,就是你经常要保持觉照。古人说:心常觉照,不随妄转。其实妄想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根本不能产生觉照,你就随顺它而走。其实妄想本来是不真实的,那么它为什么能够产生那么大的作用呢?因为我们自己迷惑颠倒了。迷惑了以后,我们就跟着它走,认贼作父。所以这个地方最重要的观念就是不随妄转。《楞严经》,它不对治妄想,它认为对治妄想产生一种对立,不好。你只要保持清楚的觉照,观察你的本性是清净的,“何期自性,本自清净”,根本就没有妄想。所以《楞严经》的观念是:没有妄想。

继续阅读

我们在治疗疾病的时候有两种观念,一种说:“诶!我有病,我去治疗。” 第二个观念是说:我根本没有病。根本没有病的思想,就是《楞严经》的思想,就是妄想本来就没有的。在本经当中,佛陀会用很多很多的方式,用七个处所、有七番的说明,来说明妄想本来就没有,是我们自己捏造出来的。所以这个觉悟,就是觉悟到妄想是本空的。这个地方很重要,这是第一个,“佛”,觉悟。

第二个,“大”。这个大是“绝待圆融,不可思议”。当我们安住在真如本性的时候,整个心量是广大的。为什么广大呢?因为它离诸对待,不可思议。 这个“对待”法,它就是一个生灭法,有生有灭。所以《楞严经》它不对治烦恼,因为对治烦恼就落入生灭法。

不生灭的意思是什么?在本经当中佛陀曾经讲了一个譬喻。佛陀问波斯匿王:生命是变化的吗?波斯匿王说:对啊,真的是变化的。您看我以前小时候很年轻,长大以后慢慢地很庄严,现在变得很老。波斯匿王说,我们的生命不断地迁流变化。佛陀说:你知道这个生命的变化当中,有一个东西没有变化吗?波斯匿王说:我没有发觉,我发觉都在变化。

佛陀问波斯匿王:那你最早看到恒河是什么时候?波斯匿王说:我三岁的时候,母亲带我去谒耆婆天,经过恒河,所以我三岁的时候第一次看到恒河。后来,到了二十岁的时候又看了几次,我现在六十二岁又看到恒河。

佛陀说:你看到恒河中有什么变化?他说:我小时候眼睛很好,恒河的水很干净,能见的眼根很清楚,所见的河也很清楚。慢慢地我眼根衰败了,看东西模糊了,恒河也比较污浊了。所以他觉得有变化。

佛陀说:你眼睛看到恒河的时候,你眼睛变得模糊,但是那个见性有没有改变?你能够看到的那个清净的明了性有没有改变?你眼睛有障碍,看到的是模糊的恒河,那个是一个因缘,那随顺因缘而变化。但是你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