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所以,他就积极地要去找一个地方来供佛及僧。他找到了波斯匿王的太子,叫只陀太子。他觉得太子的精舍环境很优雅,他就想跟太子买下这个花园,来供养佛陀跟大众师。只陀太子说:“我这花园是自己要用的,不能卖的”。须达多长者说:“你只要出个价钱,我一定买。”非常的坚定。后来,只陀太子不得已,就出一个难题说:“那这样吧,我知道你很有钱,你要是有办法把我整个花园用黄金铺地,我就把这个花园卖给你。”须达多长者说:“好!就这样。”只陀太子很紧张,他说:“你怎么发那么大的心呢?你到底买这个精舍干什么呢?”须达多长者说:“我把它买下来,供养佛陀跟大众师来说法。” 他这个时候赞叹佛陀的功德。
只陀太子听了以后深受感动,他说:“这样好了,长者,这个花园你出一半,我出一半,我们两个共同供养佛陀跟大众师,这个功德我们一起做。”须达多长者说:“不行!你已经卖给我了,这个功德我要一个人做。”太子说:“那我卖给你,是卖给你大地啊。这里有很多树,你树也不能黄金铺地。这样好了,地上你盖很多的房子,盖很多精舍这个算你的,树木算我供养的。”最后的结果叫作“只桓精舍”,“桓”就是树木。就是这个精舍是只陀太子供养树木、须达多长者盖了很多很多的精舍,所以叫作只桓精舍,是这样子因缘而来的。室罗筏城另外一个名称叫舍卫国。佛陀就在这个憍萨罗国的都城,舍卫国的只桓精舍,来说这个《楞严经》的法门。
这是说明五种成就。
丙二、引大众同闻 分三:丁一、声闻众。丁二、缘觉众。丁三、菩萨众。
丁一、声闻众 分三:戊一、示类标数。戊二、显位叹德。戊三、列上首名。
戊一、示类标数
第二段:引大众同闻。其中分为三段:第一段声闻众,第二段缘觉众,第三个菩萨众。前面是说明说法的时间处所,这个地方是说明参加《楞严经》法会的大众。
首先看出家众——声闻众就是出家众。有三段:第一、示类标数。第二、显位叹德。第三、列上首名。我们先指示他的类别,标出他的数目。
看经文:
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
佛陀在说法的时候,是有很多很多出家众跟在旁边的。这些出家众叫作大比丘众。为什么比丘的前面加一个“大”字呢?这个“大”有两个意思:第一个是广大的意思;第二个是殊胜的意思,就是这个比丘他内心的功德本质上是殊胜的,在量上是广大的,质胜量广叫作大。怎么说呢?就是从他自利的功德来说,这个比丘不但是具足持戒,他还成就种种的定慧,有禅定跟智慧,所以叫作大。第二个,从利他的功德来说,这些比丘能够从佛转轮广利人天,他能够去转四谛法轮来利益人天,他有利他的功德,所以也叫作大。这是标出他的类别,以下标出他的相貌。
“千二百五十人俱”,这是标出他的常随众。其实佛陀度化的弟子不只一千二百五十人,但是这一千二百五十人是经常跟随佛陀。佛陀到憍萨罗国,他也跟去;佛陀到另外哪一个国家,他也跟去。就是这个僧团是经常跟随在佛陀身边的。这一千二百五十人是怎么算呢?最早佛陀度的是鹿野苑的五比丘,就五个;然后接下来是耶舍长者子,他的师徒五十个;三迦叶的师徒有一千个;舍利弗尊者的师徒一百个;目犍连尊者的师徒一百个。所以实际上加起来是一千二百五十五人,简单地说叫作“千二百五十人”。
常随众——古德的注解说:佛陀最初度化的这些一千二百五十人弟子都是修学外道的,修九十六种外道。因为他们过去勤苦无德——勤苦修学都没有什么功德,蒙佛教化以后,感恩佛陀,常随佛边来报答佛陀的恩惠,所以他们都没有离开佛陀,即使证得阿罗汉果,都没有到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