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讲】(2 / 8)

乖”,你没有话讲的。你说现前一念心性是什么?你道一句。道一句你就错了。因为“一念不生全体现,六根方动乌云遮”,才动眉毛即犯祖师的规矩。眉毛一动表示你“仁者心动”。在禅宗最忌讳的就是你心动,所以你不对。禅宗,你看他打你香板——说,你从什么地方来?你说我从哪里来,他一定打你,你怎么回答都打你。你说你为什么出家?我爸爸叫我出家的。打三个香板!你爸爸叫你出家,你自己都不想出家!第二个再来,说:诶,你为什么出家?前面说我爸爸叫我出家被打,说我自己要出家的。也打三个香板!你自己要出家?你爸爸没有叫你出家,你就出家了?也被打。为什么在禅宗你刚开始的阶段一定被打,为什么?其实我讲实在话,不是因为你讲什么话,是他看到你心动,他打你那个念头。所以古人说,你开悟的时候讲什么都对,你没有开悟讲什么都错。

你看赵州禅师。有人问赵州禅师说:诶,狗子有没有佛性啊?赵州禅师说:有佛性。你怎么知道有佛性呢?诶,你看狗啊,它饿的时候知道饿,饱的时候知道饱,冷的时候它也知道冷。你说它没有佛性,它怎么有这种感觉呢?另外一个禅师问赵州禅师说:狗子有没有佛性?赵州禅师说:没有佛性。怎么没有佛性呢?你说有佛性,拿出来我看看!觅之了不可得。有人就问赵州禅师说:你为什么对他说有佛性,对他说没有佛性呢?赵州禅师说:我是从修行的角度、从对治的角度这样讲。因为他执着有,我就说没有破他;你执着空,我就说有。

所以,中道的实相是不可以开口的,你一开口,就会不是左边就是右边。所以到最后入不二法门的时候,它是不能讲话。就是你不能动念头,你“一念不生全体现”。念头一动,那就是方便,那就是祖师的方便。

如果你都不讲话,也没有人知道,所以只好讲出一个“即空、即假、即中”。我们这一念心性怎么去开显它呢?先修空观,再修假观,再修中观。但是不管你修空假中三观的哪一观,它整个所观境就是现前一念心性,只是它用空假中把心性的不变性跟随缘性开显出来。

我们前面的三卷半是建立一个心性,先把这个心性现出来,先把这个性德:不变随缘、随缘不变的心性在你的心中现出来。到三卷半以后,“示不生灭为本修因妙三观门”,佛陀告诉你要修观:入空观的时候开显不变体,入假观的时候显现它的妙用,入中观的时候保持平衡。但是在修空假中三观之前,你要先建立一个不生不灭、不垢不净的现前一念心性,先现出来。

这一念心性,总而言之,是离一切相而即一切法,是不变而随缘的。这是作一个总结。

丑二、结责滞着名相

我们看丑二,结责滞着名相。这一段是结示,来诃责阿难尊者一向以来就停滞、执着于佛法的名相,而不能随文观照,所以还是活在妄想当中。这是对于阿难尊者的一个诃责。

我们看经文:【图一】

汝今云何于中措心,以诸世间戏论名相,而得分别?如以手掌撮摩虚空,只益自劳,虚空云何随汝执捉!

先说出阿难尊者的一个毛病。说阿难尊者,你为什么到现在对于一念心性还是以这个“措心”……这个“措心”的“措”就是,好像你拿绳子在手上这样搓来搓去,就跟这个“搓”一样。也就是说,为什么把心搓来搓去呢?说你到现在还是用攀缘心来加以攀缘、推测这一念心性,而不加以回光返照,用种种世间的戏论、没有真实义理的假名假相,什么外道的自然、佛法的因缘来作虚妄分别,不能够产生一种微密的内心的观照。只是向外分别,而没有向内观照。这种情况就好像一个人以双手来撮摩虚空。一个人分别名相而不观心,就像撮摩虚空,这样子只有增加自己的劳累,徒劳而无功。因为,虚空怎么能够被你去执捉呢?你怎么会捉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