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大悲心的关系,显现是一个调柔的水,他的心性是调柔的,显出佛法界的庄严功德的相状;九法界的众生,因为心中有所执着,有自私的心,所以变成坚固的冰。
所以,我们因为一念的迷惑而从水变成了冰,所谓迷真起妄;但是,我们经过不断的修学,也会从冰而转成水。
所以说,从不变的角度,我们这一念心是平等的,你跟我完全一样,我跟你也完全一样。这是从体性上来说。但是从因缘上,我们过去所造的业不同,所以显出的因缘就不同。有些人现出冰,有些人现出水。这就是我们这一念心即空即假即中的道理:即空,是平等的;即假,就有差别相出来,就是有冰有水这种差别的作用出来。
这个地方,佛陀是开始依理而成事,从心性来说明怎么变现万物。前面是从万物而回归到心性,这个地方不同。
庚二、历大别显 分七:辛一、明藏性即地大性;辛二、明藏性即火大性;辛三、明藏性即水大性;辛四、明藏性即风大性;辛五、明藏性即空大性;辛六、明藏性即根大性;辛七、明藏性即识大性
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我们看庚二,历大别显。
前面的道理是一个总说,这以下把不变随缘、随缘不变这个即空即假即中的道理,经历七大的因缘,来各别开显“性本具相”的道理。这以下有七段:辛一,明藏性即地大性;二,明藏性即火大性;三,明藏性即水大性;四,明藏性即风大性;五,明藏性即空大性;六,明藏性即根大性;七,明藏性即识大性。
辛一、明藏性即地大性 分三:壬一、破妄执;壬二、显理性;壬三、斥迷惑
【图四】
我们看第一段。“藏性”,就是我们现前一念心性;“即”,就是当下,就是地大的体性。现前一念心性的体就是地大的体,只是它的作用不同而已。这当中有三段。
壬一、破妄执
第一段,破妄执,破除我们对于地大因缘和合的这种妄执。
我们先看第一段的总标。
汝观地性,粗为大地,细为微尘,至邻虚尘,析彼极微,色边际相,七分所成,更析邻虚,即实空性。
这一段,佛陀先用小乘的析色归空的法门来加以说明地大的相状,用小乘的法门。佛陀说“汝观地性”,就把这个所观境——地大的性质标出来。身为地大,它比较粗显的就是大地。你看,一切万物依止大地而住,这个大地是最大的。它最小的单位,我们眼睛可以看得到的就是空中的微尘。就举现实存在的大地跟微尘来作一个大小的比况。
这以下讲到我们从比量分析所得到的一个地大。前面是现量,这以下讲比量。我们把这个微尘分作七分。空中的微尘分成七分,它的七分之一叫做极微尘。把极微尘再七分,得到七分之一,叫邻虚尘,这个就是地大的最小单位了。
所以,这个邻虚尘是怎么来的呢?“析彼极微,七分所成。”把微尘分成七分之一叫极微尘,再把它分成七分之一就变成邻虚尘。而身为邻虚尘,它已经是色的边际之相,是色法的最小单位了。“更析邻虚,即实空性。”假设我们把邻虚尘再分成七分的话,就变成了虚空之相了。
这个是佛陀引用小乘的方便教法“析色归空”的法门,这以下正式地破除。其实,佛陀在讲空的时候,因为小乘行人的根机不够,所以讲这个方便教。但是到《楞严经》的时候,对析色归空的法门正式破除。
看第一段。
阿难!若此邻虚析成虚空,当知虚空出生色相。汝今问言:由和合故,出生世间诸变化相。汝且观此一邻虚尘,用几虚空和合而有?不应邻虚合成邻虚。
这个地方是,破除虚空是不能和合而成为色法的。说阿难,假设这个微尘是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