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九十六页,壬二,明大均。
本经的正宗分开始的时候,阿难尊者请佛陀开示首楞严王三昧的修学法门,佛陀花了三卷的时间来详细说明生命的真相。也就是说,我们首先要对生命有正确的了知,才能够生起正确的观照。
前面三卷的经文,我们可以会归成两个重点:
第一个,就是相妄性真。蕅益大师在注解当中经常提到说:“观相元妄,观性元真。”这个“相”的意思就是,我们整个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只要你看得到的、听得到的、摸得到的东西都是虚妄的,都是生灭变化的。在这种相状当中,我们很容易产生一种我爱执,产生一种颠倒想,由此起惑、造业乃至于出现生死的流转。前面的三卷经文其实就是在破除这个虚妄相。对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的这个虚妄相,经过我空、法空的智慧,我们修不迷不取不动,把虚妄相破了以后,显出一个什么东西呢?显出了现前一念心性,清净本然、周遍法界,这个就是真实的。诸佛所证、众生本具的现前一念心性,这个是不生不灭的真实的功德。
所以,我们大乘的佛弟子,在看生命的时候是两个方向:第一个,当我们把生命摄用归体,把整个身心世界回归到真实的时候,那就是一念的心性;第二,当我们依体起用,我们一念心性受了业力的熏习,就会随缘而显现种种的五阴身心:一个男人的身心、或者一个女人的身心,这就是一个体用的关系。比方说,我们今天一个大海,这个大海就是一个法性的本体。业力风一吹的时候,产生一个水泡。这个水泡当然各式各样,有大水泡,有小水泡。这个水泡就比喻我们的身心世界是生灭变化的。这个身心世界最后结束了,又回归到大海去。
所以当有人问我们说,你从什么地方来?那答案只有一个:我们每一个人生命是从我们的真如本性而来,从现前一念心性而来。那你死掉以后,经过几十年,你的身心世界消失了,你又将往哪里而去呢?你还是回到了现前一念心性。所以生命就是这样不断地变化,“无不从此法界流,无不还归此法界”。而我们的一念心性本来就无生,也就没有灭。常住真心性净明体是不生不灭的,它也就是整个修行当中我们所要找到的本来面目。我们讲“大佛顶”,就是讲的这一念心性。你把大佛顶找到了,你才能够成就如来的密因,才能够依此修学,成就诸菩萨的首楞严王。所以它是整个《楞严经》的核心思想。
说“开悟的楞严”,那么你悟到什么东西呢?你就悟到了整个生灭的因缘,并且从生灭的假相中找到了不生灭的心性。这个就是明心见性。“观相元妄,观性元真”,这就是所有大乘佛弟子修学止观的一个根本思想。你绝对不能依止相而修。依止生灭的相而修,你不能成就不生灭果的,不可能。所以着相修行是不能成佛的,你一定要找到你的本性,称性起修。以真实的因地,才能够成就真实的功德。所以,在前面的三卷经文,我们可以知道“相妄性真”的道理。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我们更进一步了解,其实真妄是不二的。佛陀刚开始是把真跟妄作一个很详细的分别:真实的心性是不生灭的,虚妄的相状是生灭变化的。但是佛陀到最后的时候告诉我们:生灭中有不生灭,不生灭中也有生灭,相中有性,性中有相;波浪当中是有大海的,大海当中也有波浪。这个是告诉我们什么事呢?我们的目标是要趋向于现前一念心性。但是你要怎么回家呢?你还是要用你现在的这个身心世界。
如果说我这个身心世界是假的、是暂时的,那我就把这个身心世界自杀,我不要我这个身心世界。那你也没办法回家了。你就是要借假修真。你这个身心世界是生灭的,但是你从这个地方观进去,就能够找到不生灭的家。你当初从真如本性流转出来,一念妄动变成这个身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