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四讲】(2 / 8)

颂来赞叹佛陀跟这一部首楞严的法门。这地方有两段:第一个,赞叹述益;第二个,誓愿请加。一方面赞叹叙述自己的利益,一方面发起誓愿请佛加被。

己一、赞叹述益 分二:庚一、赞圆常人法;庚二、述所证浅深

“赞叹述益”当中又分成两段:第一个,赞圆常人法;第二个,述所证浅深。首先赞叹圆满常住的人跟圆满常住之法。

庚一、赞圆常人法

这一段经文当中有两段,第一个先赞叹人。

“妙湛总持不动尊”,这个是赞叹说法之人,就是佛陀。身为一个佛陀,当然,他所有的功德都是从他一念心性所流露,所以我们不赞叹他各别的功德,而是赞叹他整体的功德,就是他一念的心性。他完全彻悟了现前一念心性。

一念心性,蕅益大师把它分成三段:

第一个是“妙湛”。这个地方是指一念心性的不变之体,所谓的“清净本然,周遍法界”,前面经文说的“性真常中,求于去来、迷悟、死生,了无所得”。就是那个不变的体性,那个“清净本然,周遍法界”的体性,这个是值得赞叹。

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第二个是“总持”。这个地方是赞叹一念心性的随缘的作用。我们前面说的“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循业发现”。当然,这个地方,佛陀他这个总持不是循业发现,应该是随顺他的愿力普门示现。应以何身得度,则现何身说法,令其解脱。他能够总持一切的法门来作种种的示现。这个地方是赞叹一念心性的随缘的妙用。

第三个是“不动”。这个“不动”是把前面的不变之体跟随缘之用作一个整合,体用不二。

身为一个佛陀,他一方面证得不变之体,一方面证得随缘之用。他可以说是九法界众生之所共同尊敬,值得尊敬赞叹,所以叫作“尊”。

这一段是赞叹说法的人,完全彻证清净的本性。

第二个,我们看赞叹法:“首楞严王世希有。”

当我们要悟入这一念心性的时候,必须有一些方法,这个方法就是本经所说的所谓的首楞严王三昧。这个三昧,天台宗的解释就是空假中三观。我们现在是一个生灭的身心世界,怎么办呢?

首先修空观,观察你的身心世界是从什么地方来。它不自生。你说父母把你生出来。不对。父母没办法把你生出来。父母能够把你生出来,你应该跟父母完全一样。他把你生出来,你的思想应该跟他完全一样。事实上不然。你是假借父母的因缘出现而已。我们从什么地方来,我们找不到一个来处。所以,从空观当中破除我们对相的执取,破除妄相。

那么假观呢?我们开始去观察这个身心世界有它的假名假相假用,我们怎么去断恶修善、趋吉避凶。

第三个,中观,就是空有无二的道理。

你能够把空假中三观好好地配合,你就能够进入首楞严王三昧,就能够从生灭的因缘回归到不生灭的本性。

不过,这个地方我们要注意。你看后面,到了后面二十五圆通的时候,它偏重在空观,从假入空观。也就是说,其实《楞严经》的思想是偏重在摄用归体,怎么从一个有漏的五阴身心回到我们的真如本性。《楞严经》是讲这个观念。《法华经》是依体起用,当你找到真如本性以后,怎么用你的真如本性来创造更大的功德,跟三宝结缘,积功累德。所以《法华经》是依体起用。这两个思考不一样。《楞严经》偏重在破妄,摄用归体;《法华经》偏重在显真,显你自性的功能。所以这两个——开悟的《楞严》、成佛的《法华》,是相互作用的。

身为一个首楞严王三昧,它能够破除我们的妄想执取,这件事情是非常希有难得。因为它彻底地破坏,不像我们在过去修无常观、无我观只是个体的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