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八讲】(5 / 7)

身为一个众生这一念清净心,它本来就没有所谓的无明。无明本来就没有根源,只就是一念的迷情的妄动,虚妄的动而产生了三界六道的轮回。假设我们经过佛法的修学、戒定慧的观照,把那一念的迷情的假名假相破坏了以后,又恢复到这个清净的本性。所以这个迷,不管是在迷的时候,不管是在觉悟的时候,它的体性都是毕竟空。

“昔本无迷,似有迷觉。”身为诸佛,他过去也是从众生而来的,他心中的无明也是没有根本的,但是因为一念的妄动产生一种相似的迷觉,产生一念相似的迷情。重点在“觉迷迷灭”,当我们觉悟的心生起的时候,我们正念真如,遇到妄想生起的时候回光返照,问它说“你从什么地方来”,保持不迷不取不动,这个时候觉悟的观照生起,迷情的心就慢慢息灭了。这个时候,恢复觉悟的心就不再产生迷了。

这个地方主要是说“迷本无根”,就是这个迷惑的心是没有根源的。所以它断了以后,就不会再生起了,因为它没有根源。

前面一段讲到“妄因本空”,这以下讲“妄果非有”,由迷情产生的生死的果报,也是不可得。

我们看佛陀举的譬喻。

亦如翳人,见空中华,翳病若除,华于空灭,忽有愚人,于彼空华所灭空地,待华更生。汝观是人,为愚为慧?

富楼那言:空元无华,妄见生灭,见华灭空,已是颠倒,敕令更出,斯实狂痴,云何更名,如是狂人,为愚为慧?

佛陀说,比如有一个眼睛有翳病的人,眼睛有一层翳病,他见到虚空当中有一朵花,在那个地方狂乱地飞舞。这个时候他去找医生,把他眼睛的翳病治好了,这个时候他的虚空的花自然消灭了。因为他这个花是由翳病才有花的,空中没有花,就只是那一念的翳病才产生有。所以,你把翳病治掉以后,这个花就消失了。花消失了以后,如果有一个愚痴的人,他又停留在虚空当中那个花消失的地方,等待这个狂花再一次地出现:这个花什么时候再出现呢?佛陀问富楼那尊者说,那你认为这个在等待狂花出现的人,到底是愚痴的人,还是有智慧的人呢?

富楼那说:虚空当中本来就没有狂花,只不过是眼睛的毛病而虚妄见到狂花生起。你把眼睛治好了,狂花自然消灭嘛。所以见到狂花消灭的时候,这个已经是一层颠倒了。你已经颠倒过一次了,你现在又期待狂花再一次出现,这个人可以说是颠狂愚痴。不但是颠倒,还是一个痴狂之人,又何必再问这个人是愚痴还是智慧呢?当然是愚痴嘛,这就不用问了。

这个譬喻是什么意思呢?看佛陀的合法。

佛言:如汝所解,云何问言:“诸佛如来妙觉明空,何当更出山河大地?”

这个地方就是说,正如你所理解的,那你还要问说,诸佛如来证得妙觉佛性以后,什么时候这个妙觉佛性又产生一念妄动,而产生山河大地呢?不太可能!因为那个妄的力量已经被观照智慧破坏掉了,所以生死的果报不会再出现了。因为清净心本来就没有生死。

癸二、喻真智真断不重起妄

又如金矿,杂于精金,其金一纯,更不成杂,如木成灰,不重为木。诸佛如来菩提涅盘,亦复如是。

前面的“妄因妄果其体本真”,偏重在“达妄本空”,这一段是讲“知真本有”,我们真实的心性具足菩提、涅盘两种功德。

比方说有一个金矿。身为一个金矿,当然很多的泥沙,但是它也夹杂了很多的精纯的黄金。这个黄金就是菩提的智慧,也就是一种涅盘的安乐。菩提就是照见五阴皆空的智慧,涅盘就是断除两种生死的那种寂静安乐。就是说,在金矿当中,其实本来就夹杂了精纯的黄金。

“其金一纯,更不成杂。”只要我们把这个金矿拿到火中种种地锻炼,把沙的杂质去掉,显现出精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