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能够有所突破,不必经过这么的辛劳,经过这样一个长远的二乘的路,再回小向大,这要很长的时间。
我们看佛陀的譬喻。
【图二】
辛二、喻
譬如有人于自衣中,系如意珠,不自觉知。穷露他方,乞食驰走,虽实贫穷,珠不曾失。忽有智者,指示其珠,所愿从心,致大饶富,方悟神珠非从外得。
“知真本有”,要怎么去承当呢?这以下讲出一个观念。比方说有一个人,这个人有一个家传的摩尼宝珠。他要去远行,就把这个摩尼宝珠用绳子绑在自己衣服的里面。这个“系”就是绑在里面。所谓如意宝珠,就是说你对这个宝珠做任何的祈求它能够所求如意。你要一个车子,它就给你一个车子;你要一个房子,它就给你一个房子。这叫如意宝珠,能够所求如意。这个如意宝珠,他把它放在衣服当中,时间久了,这个人整天忙着外在的事物,就把衣服里面的如意宝珠给忘掉了,忘掉他有这么一个如意宝珠。当然,忘掉以后他就不会拿出来用。
继续阅读
这样子有什么结果呢?“穷露他方。”穷就是贫穷,露就是居无处所。因为没有如意宝珠的关系,他就流落到他方去,一方面居住也没有处所,一方面也过着贫穷的生活。所以他必须“乞食驰走”,到处去乞食奔走,才能够勉强来饱足他的三餐。这个人从表面上来看,从一时的表面来说,是非常贫穷。你看他也没有住的地方,也没有丰富的饮食,表面上很贫穷,但是实际上他衣服上的如意宝珠并没有失掉啊,他只是暂时没有把它拿出来而已。
“忽有智者,指示其珠,所愿从心。”假设有一个有智慧的大善知识,能够以种种的方便来指示说:哎唷,你的衣服里面有一个如意宝珠啊,你为什么不拿出来用呢?你为什么一天到晚要向外去攀缘这些外在的东西?你应该回过头来去找你的如意宝珠才对呀。
找到如意宝珠有什么好处呢?“所愿从心。”这个时候他就能够满足心中所有的愿望,有种种的功德法财,成就大富大贵。这个时候他才能够真正觉悟:原来如意宝珠并不是从外面而得,它是本来就在衣服当中,是把本来的东西显出来而已。
如意宝珠并非外得,这一句话蕅益大师说,就是解释了前面为什么说你不必经过多生多劫的辛劳的修证。当然,这个地方,蕅益大师说不适合凡夫。因为凡夫的事修太薄弱,还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忏悔业障、积集资粮的戒定的熏修。但是二乘人戒定基础已满,他为什么一直停留在阿罗汉,不能成就诸佛的功德呢?他只就是缺乏一念的理观,不敢去直下承当他自己本具的所谓的“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他不能够直下承当而已。
这个“直下承当”,在禅宗里面是很强调的。因为我们习惯跟妄想在一起,就像一个人已经习惯了一天到晚去跟人家乞求,认为自己就是一个做乞丐的种性。在禅宗公案里面有一个赵州禅师,他非常用功,“赵州八十犹行脚,只为心头未悄然”。八十岁的时候还到处参访善知识,因为他对内心的“达妄本空、知真本有”还没有很真实地明白。他到处行脚,后来有一天他的脚就踢到一个石头,这个石头就“啪”碰到一根竹子。碰到竹子产生这样的声音的时候,他突然间开悟了,一念的回光返照,他开悟了。他说,踏破草鞋无处觅,得来全不费功夫。踏破草鞋无处觅,是指他在迷的时候。跟妄想在一起的时候,他真的是踏破草鞋无处觅。当他跟妄想在一起的时候,他找真啊就找不到,怎么找都找不到,找了八十年都找不到。但是他后来听到那个声音,“啪”一声的时候,回光返照的时候,哎唷,当下就是,得来却全不费功夫!他悟的时候“即妄是真”,刚刚打妄想的心就是真。
大家要去体会这个为什么叫作真妄不二,迷的时候全真成妄,悟的时候即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