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对阿难尊者说:你现在的回答,可以说自己所说的话产生错乱,你根本连根跟尘都分不清楚。那么阿难大众就问说:我们怎么错乱呢?佛陀说:我第一次问你有没有听闻,那么你就回答说,或者有闻或者不闻;第二次我又问你有没有声音,你也回答或者有声或者无声。当然第二次是对的,问题在第一次。你在第一次回答我的时候,把能听闻的耳根,那个闻的功能,跟外在的声尘——所听闻的声尘这两个,产生一个“报答无定”,产生了一种错乱的认知,所以怎么不是错乱呢?
佛陀这一段所诃责的是第一次的问答,就是根尘不分。尘是完全生灭的,但是耳根是生灭跟不生灭的和合。你看我们撞钟,大秉师你撞个钟好了,这样子大家比较清楚,你稍微撞一下。好,我们不要去注意声音,注意耳根。我们刚刚听到了钟声,但是钟声消失的时候,我们也听到声音啊,听到一个“没有声音”。“没有声音”也是一种声音。“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动是有声音,静是无声音。听到“动”的时候,那是一个生灭相,听到“静”的时候也是生灭相,但是那个闻性的体,那个能闻的功能永远存在嘛。它听到“有声”,听到“没有声”,那个耳根的闻性是不生灭的,它是不生灭的。所以,你要向外,那又变成生灭;向内的时候,又变成不生灭,所以六根是生灭跟不生灭的和合体。这个地方佛陀道出这个道理。
子二、就闻性示因常
【图二】
我们看“就闻性示因常”,就着听闻的体性(注意,不是就着听闻的那种一时的作用,是听闻的内在体性),来指示六根之性是常住不灭的真因。
我们要的是那个闻性,不是听闻的那个生灭的作用。
阿难!声销无响,汝说无闻,若实无闻,闻性已灭,同于枯木,钟声更击,汝云何知?知有知无,自是声尘或无或有,岂彼闻性为汝有无?闻实云无,谁知无者?
这一段很重要。我们现在要站在闻的角度来看声音,不能站在外境的声音来看声音,站在听闻的角度。佛陀说,阿难!当声音消失的时候,乃至于余音的回响也消失的时候,你告诉我说没有听闻的功能,其实这个是错误的。因为,假设连听闻的功能也消失了,那么闻性就灭掉了。如果我们的闻性灭掉,这个时候就没有明了作用,就像枯木一样没有明了作用,因为它整个闻性消失了。那么钟声再击发的时候,你怎么能够听到声音呢?因为闻性已经消失掉了啊!可见得,生灭只是一时的听闻的作用,但是那个体性,那个闻性是恒常存在的,所以它能够“知有知无”,这个闻性能够知道“有声”,知道“无声”。
“自是声尘,或无或有。”所谓的生灭,只是外在的声音或者“有”或者“没有”。难道说耳根中的闻性会有“存在”跟“不存在”的差别吗?它恒常存在的,它能够听到有声,也能够听到无声。
所以,“闻实云无,谁知无者?”如果说耳根的闻性会随声音而消失,那么又有谁知道“声音已经没有”呢?你说耳根已经随声音走掉了,现在没有声音了,那你怎么知道“没有声音”呢?那知道“没有声音”的是谁呢?
那还是闻性嘛!
所以,远离声尘的那个东西是谁?就是“不与一切万法为伴侣”的是谁?我们现在不要去注意跟声音在一起那个“闻”,去注意那个在听当中不跟声音在一起的。你听到声音,有一个是跟声音在一起的,有一个是没有跟声音在一起的,你要注意的是没有跟声音在一起的。跟声音在一起的那个随声音就消失掉了,但是有一个是不跟声音在一起的,那个东西你要把它找出来,就是“不与一切万法为伴侣”的那是谁?
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我们再往下看。
是故阿难!声于闻中自有生灭,非为汝闻声生声灭,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