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不表示往生。往生是你的一种愿望,你心中愿意厌离娑婆、欣求极乐,那是一种思想的改变才能够感应道交的。佛号本身是没有方向性的,一定要你的信愿来引导这个佛号,才能够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你看《阿弥陀经》,它一定是到了愿的时候,已发愿、今发愿、当发愿,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彼国土。所以,往生不往生,那是你的思想问题;往生以后品位的高低,那就看你念佛功夫的浅深。所以你要把这个善业力跟正念力分清楚。往生不往生是正念决定的,但是品位高低就由善业力来主导,诸法的因缘是这个样子。当然,我们听闻佛法,就是开启智慧、转变思想,这个是非常重要的。
壬五、波离观身识
【图三】
优波离尊者是观察我们色身的这个了别的觉——觉了的功能,而破除六结,开显现前一念心性而成就无生法忍。
优波离,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亲随佛踰城出家,亲观如来六年勤苦,亲见如来降伏诸魔,制诸外道,解脱世间贪欲诸漏。
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优波离,翻成中文叫上首。因为他出家以后是严持戒律,在僧团当中是为众中的纲纪,所以叫上首。这个时候他顶礼佛足而白佛言,他说,我是亲自随从佛陀而踰城,这个“踰”就是超越,就是越过了城池而出家修道。因为尊者在家的时候,佛陀是太子,他做太子的侍者,所以,太子出家,他也跟着太子踰城出家。
我们一般的说法是这样,说是悉达太子十九岁出家,经过十一年的修学,三十岁成道。在整个出家到成道这十一年当中,我们一般是分两部分:前面的六年叫作苦行外道,他依止的是苦行外道。他到了苦行林,修了六年的苦行,觉得苦行不是成道的主要因素,这个时候放弃了苦行;然后修学五年的禅定,就跟冥想外道修五年的禅定,通达了四禅八定。最后他觉得禅定也不是成就圣道的主要因素,后来在菩提树下观察因缘而悟道。
优波离尊者跟悉达太子出家以后是先到苦行林,亲自跟随佛陀有六年的苦行。在经典上说,释迦太子在六年当中,每天是日食一麻,只吃一麻而已。而且要成道之前,他还看到如来亲自降伏诸魔,这个地方主要是降伏天魔波旬。释迦太子在菩提树下的金刚座观缘起,即将成道的时候,魔王先派他的魔女用种种的诱惑来干扰太子,魔王再亲自率领魔军以种种的逼迫来威胁太子,结果释迦太子都入慈心三昧,把他们调伏了。调伏以后成就圣道,就到过去的苦行林去度化他们这些外道,这个时候,解脱世间种种的贪欲诸漏。
这个地方“解脱”,意思就是说,说世间的五欲,为什么叫解脱呢?五欲本身是无自性的。你爱着它,五欲变成系缚;你心中能够不贪着,那么这个五欲对你来说就是解脱。是这个意思。
这个地方讲到优波离尊者这一段的出家的因缘。
第二段就讲他的修学过程。
承佛教戒,如是乃至三千威仪八万微细,性业遮业悉皆清净,身心寂灭,成阿罗汉。我是如来众中纲纪,亲印我心,持戒修身,众推为上。
尊者出家以后,他修学的特色就是秉承佛陀的广教戒法,对二百五十条戒,乃至于三千威仪八万细行,整个性业遮业,都持得可以说是皎如冰霜,尘点不犯。他刚开始当然是以戒法来摄受自己的身口二业,使令自己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接着,“身心寂灭”,这个地方讲到他的止观,用我空观,无常无我的空观,来调伏心中的烦恼而成就阿罗汉。这个是讲他的戒定慧。
尊者在整个僧团当中的特色:我是如来僧团当中的一个“众中纲纪”。这个“众中纲纪”就是说,因为尊者在整个僧团当中的定位,他是省察持犯、处断轻重,在僧团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