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的角度来看人生,它不是看今生,因为你看今生你就很容易执着了,你必须把过去生跟未来生同时来看。《楞严经》遇到事情,先问你自己,这个事情你从什么地方来?第二个,你将往哪里而去?比方说我们的色身,它从什么地方来?你说它从前生而来——不对呀!你前生也不是长这个样子啊!你前生的想法也不是这个想法啊!所以,我们的身心世界是从空性而来,那只是一种因缘业力的和合,因缘和合虚妄有生。那么当我们时间结束的时候,我现在的长相、我释净界的长相、我现在的想法又跑哪里去呢?又回到空性去了,又觅之了不可得。因缘别离,虚妄名灭。所以人生,从《楞严经》的角度,叫作没头没尾。来无所从、去无所至,只就是当下因缘和合的一个虚妄的假相而已。但这个虚妄的假相你不能完全否定,你要假借这个假相来断恶修善度众生、借假修真。所以,《楞严经》是否定过去——来无所从,第二个、否定未来;但是把握当下。
我们现在对生命很执着,因为我们产生常见——你看,这个儿子是我的儿子,不错嘞!但是你要想说,我本来没有这个儿子,我本来没有这个女儿嘛。你就用平常心,那只是个因缘和合的假相。《楞严经》是站在一个本来无一物的角度来面对人生。我们一般人是面对一个——诶,这就是我的东西——是住在这个角度来看人生,就起颠倒。所以《楞严经》的人生观是我们从清净的空性而来,我们也回到清净的空性而去,所以人生只就是一个过程,让你历事练心的过程。所以《楞严经》的想法认为,人生不是来受用的,来受用你就完了,就住在上面。《楞严经》认为人生是来历练的,利用你现前的因缘假相来断恶修善度众生。既然是来历练的,好坏都是历练。一个人也不要太多顺境了,有点逆境会产生一种出离的动力。所以,《楞严经》的思考,它在看人生是看到它的过去、现在、未来。
我们看第二段。我们刚开始学佛的时候是从业感缘起,我们从教理当中所遇到的思想是——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做者是。我们今生是由于过去的善业、恶业决定的,我们今生到来生去,也由于今生的善恶业又创造一个来生的果报,所以我们从这个善恶业当中培养慈善的心来忏悔业障、积集资粮、安住善业。但是安住善业有一个缺点——因为业力你做不了主的,阿赖耶识做主,因为我们有无量无边的过去的善恶业力。所以你一个人以业力的思考,那你就很麻烦了,因为你活在阿赖耶识当中,你就没有主动权。那么我们从业力的思考要提升到真如的思考,你要观察——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诸佛是已成之佛,其体无别。我们把这个因缘的业力拨开来,看到了我们一念的清净心,我虽业障深重,但是业障也是因缘所生法,把它剥开来,看到我的心是清净本然、周遍法界。诸佛虽然万德庄严,但是万德庄严也是因缘所生法,把它剥开来,佛的心也是清净本然。这个时候我们感觉到,自他无二,其体无别。所以,我们从这样的一个正念真如的觉悟,我们知道了达妄本空、知真本有,妄想本来没有的,真如是我们本具的,而安住真如。所以这个时候,我们开始站在一个清净心的角度来面对人生,但是不要去排斥当下的因缘,因为你必须要假借现前的因缘来断恶修善度众生,去创造更美好的来生。
我们看第三、结劝。整个《楞严经》就是对真如的观察,智慧的观察,这个观察叫作“乘”,它能够使令我们从痛苦的此岸而到达一个安乐的彼岸。我们刚开始,在《法华经》上说,我们从业感的思考是羊车跟鹿车,速度比较慢,结果是入道多辛苦、行道多退转。因为我们一般人是跟着感觉走,住在妄想,依止妄想来断恶修善度众生,那么这样子,过程当中我们会被外境牵动,因为妄想跟外境是牵动的,所以我们感到心中很多很多的障碍,也很容易退转。因为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