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一个例子,再正式地破,说为什么我们的妄想不是在身体之内。看经文:
佛告阿难:“如今现坐如来讲堂,观只陀林,今何所在?”“世尊!此大重阁清净讲堂在给孤园,今只陀林实在堂外。”“阿难!汝今堂中先何所见?”“世尊!我在堂中,先见如来,次观大众,如是外望,方瞩园林。”“阿难!汝瞩园林,因何有见?”“世尊!此大讲堂户牖开豁,故我在堂得远瞻见。”
佛陀先要破除这个妄想没有实体,他先讲出一个譬喻,他说,比方说我们大家现在坐在一个如来讲堂,这个讲堂在只陀林。只陀林是一个很多树林构成的一个地方,在树林的中间盖了一个精舍叫作讲堂,所以这个讲堂就在树林当中。那么这个只陀林,佛陀就问阿难尊者说,这个只陀林在哪里呢?阿难尊者回答说,这个讲堂,这个广大的楼阁这个讲堂就在这个给孤独园这个只陀林的中间的地方,所以这个只陀林是在讲堂之外。就是佛陀讲《楞严经》的地方是在讲堂,外面很多的树林就叫只陀林。佛陀就说了,在讲堂当中,你从讲堂望出去,你先看到什么呢?阿难尊者说,我先看到讲堂的佛陀嘛,再看到讲堂里面的大众,然后再往外面看,再看到外面的树林嘛!那么佛陀就说,阿难,那你看到树林是用什么方式来见呢?用什么因缘来见呢?世尊,我在这个讲堂当中,有很多的大门、很多窗户都是打开的啦,我透过这个窗户、透过大门,我看到讲堂外的树林。
那么这段经文所要表达就是说,佛陀让阿难尊者确认,我们一个人的眼睛的明了性、就是心的明了性是什么?先见到近的地方,再见到远的地方,对不对?你在讲堂,你一定是先见到讲堂里面的人,然后再透过窗户再看到讲堂以外的东西。好!那既然阿难尊者认为,妄想的心是在身体之内,那应该先看到身体里面的东西,再看到身体以外的东西,这样才合理,对不对?你在讲堂当中,你一定先看到里面的人,再看到外面的东西,对不对?先看到近处,再看到远处。这个合理吧?合理。好,那假设妄想是在我们身体之内,那它是不是应该先看到身体里面的东西,再看到身体以外的东西,这样才合理,对不对?好,看经文。
继续阅读
看第四段,戊四、正破非内。佛陀这个时候就正式破除我们的妄想是不在身体之内的,为什么呢?他举出一个例子。
佛告阿难:“如汝所言,身在讲堂,户牖开豁,远瞻林园。亦有众生在此堂中,不见如来,见堂外者?”阿难答言:“世尊!在堂不见如来,能见林泉,无有是处!”
佛陀就跟阿难尊者说,这个道理亦复如是。你在讲堂当中,你先看到讲堂里面的人,透过窗户、再透过大门,你再看到这个讲堂以外的树林。那佛陀就反问,是不是有一个人,“亦有”就是一种疑问,是不是有一个人,他在讲堂当中,他竟然看不到近处的佛陀,却看到远处的树林,有没有这种人呢?阿难尊者回答说,不可能啊!他近处的佛陀都没看到,他怎么可能看到远处的林泉呢?这个是不合道理的。哦,阿难尊者自己这样讲了,那佛陀就正式破斥了。看最后一段,正破。
“阿难!汝亦如是!汝之心灵一切明了,若汝现前所明了心,实在身内,尔时先合了知内身。颇有众生先见身中,后观外物?纵不能见心肝脾胃,爪生发长,筋转脉摇,诚合明了,如何不知?必不内知,云何知外?是故应知,汝言觉了能知之心,住在身内,无有是处!”
好,我们看佛陀正式的破斥。那么这个时候佛陀就跟阿难尊者说,正如你所说的道理,我们一念心它本身是有明了性的。假设你说你的妄想是住在你的身体之内,那你应该先看到身体里面的东西,才看到身体以外的东西,这样才合理呀。那么你纵然见不到心肝脾胃,你说,心肝脾胃离我太近了,我们看东西要有一点距离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