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他的菩提心的愿力,靠愿力在产生那个相续的想象。所以,想阴跟行阴这两个是体用的关系,没有行阴的加持,想象是昙花一现。所以行阴是一种相续的力量。
我们再看第五个、识阴,戊五、明识阴即藏性。识阴就是我们众生一个大仓库,它把过去生所造的善恶业力全部保存下来,等到时机成熟再把它释放出来。看经文:
阿难!譬如有人,取频伽瓶,塞其两孔,满中擎空,千里远行,用饷他国。识阴当知亦复如是。
佛陀在讲五蕴都是用譬喻的。他讲出一个譬喻,什么是识蕴呢?比方说一个人,他拿一个瓶子,这个瓶子是用频伽鸟(频伽鸟就是一个身体、两个头),这个商人把它这个造型作成一个花瓶,它有两个头嘛,它这个头的嘴巴是开通的,但是他把这两个嘴巴的口给塞住了,拿着里面的空气,满中擎空,千里远行,用饷他国,到千里以外的地方去饷用其中的空气。识阴当知亦复如是。这意思就是说,为什么把此方的空气带到彼方去受用呢?就比喻说,识蕴可以把你前生的业力带到来生来受用。我们死了以后,为什么生命不会消失掉,马上又得一个果报?就是有阿赖耶识,它把业力保存。所以阿赖耶识它能够超越死亡。你看我们死亡的时候,色蕴消失了,你看我们的色身不可能通到来生去,不可能;感受也不可能;想象力也不可能;行阴也不可能。所以当我们死亡的时候,色受想行全部消失了。但是阿赖耶识可不是,它能够超越时空,从此生通过死亡,带你到来生去受用。可以把你前生的善恶业力带到今生来受用,它也可以把你今生善恶业力带到来生去受用,就是靠阿赖耶识。它那种“恒转如暴流”那个水流,它可以从前生流到今生,从今生流到来生。
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这五蕴当中对我们最有影响力的有两个蕴,要注意啦。第一个是阿赖耶识,就是识蕴;第二个就是想蕴。阿赖耶识代表我们无量的过去。一般,我们一个没有学佛的人,没有修行的人,你大概就是被阿赖耶识完全掌控了,万般皆是业、半点不由人——标准的生死凡夫,你一点办法都没有。所以,我们一般人、生死凡夫是活在过去。那么修行人就是抗拒阿赖耶识——我不随你转,我不能够再活在过去了,我要开创一个新的生命,比方说求生净土。从过去的因缘当中跳脱出来,那当然就要靠第六意识,就是所谓的想蕴。所以,我们可以这样讲,凡夫众生是用阿赖耶识来主导我们的生命,修行人是用想蕴来主导我们的生命,用想蕴来控制、来破坏阿赖耶识。
那么怎么样从第六意识的如理的思惟、想象来改变我们过去的业力呢?我们看下一段的总结。我们心中的想象,在佛教的专有名词就叫止观,讲得好听点就是止观,其实唯识学就是想象。只是说这个想象不是我们自己的想象,是透过佛法的指导,随顺教理的引导,依教起观。这个地方有两段,我们先看,从本经的角度,我们应该对人生要产生两种的想象,所谓一心三观。
第一个是空观。我们遇到事情的时候,不是马上处理,是先回光返照,照了我们心性不变之体,告诉自己: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本来没有这个东西,就是从个别生命先带回整体生命。这个事情非常重要。一个菩萨遇到事情,要先求安住,再求调伏,要养成这个习惯。我再提醒大家一件事情,如果你要突破你的生命,反应不要太快,真的不要太快。你太快的话,你马上被阿赖耶识所骗。这个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经验。脚步放慢一点。因为阿赖耶识是生灭的,它要的就是你跟它一起起舞。你不动,不迷、不取、不动,它拿你没办法。一个人反应越快,对你越不利哦!我是说修行人,世间那是另外一套。世间道和出世间道是两条路。世间人讲求效率,这个我们不谈。佛法讲解脱,反应要慢,真的要慢。你看《楞严经》,不迷、不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