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就是说,我们众生在五阴身心当中是没有无量光、无量寿的功德,但是这个佛号是总持弥陀的万德庄严,我们的心经常去跟佛号接触,使令这个佛号“一句弥陀念诵听”,在我们身口意不断地运转,慢慢地在我们的身口意当中也能够沾染佛的功德。正如印光大师说的,“即众生心,投大觉海”,我们凡夫的这念心进入弥陀的功德海。这种情况就好像是香光庄严,以佛陀的香气,以佛陀的光明,来成就我们自己的庄严,把佛的功德转成我们自己的功德。
你看大乘法门,它的修行是两个不同:第一个是你自己修功德。你自己心中产生菩提心,修习六波罗蜜,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以六波罗蜜来自我庄严,所有的庄严都是要你自己创造的。第二个是,佛陀已经创造了一个庄严,你怎么能够转他为自。说我自己不能创造庄严,但是我想办法把佛的庄严转成自己的庄严。我们自己不能发光,我们自己没有香气,但是我们经常接触光明、接触香气,我们能够沾染香光的庄严。
这个就是念佛法门的特色,就是阿弥陀佛创造了四十八愿,在宇宙当中已经存在,但是你要有办法去跟它接触,去启动它的力量,然后转成你身心世界的一种功德。这个地方就是我们说的感应以后的力量,有四十八种的加持力。
我们看下一段就是大势至菩萨把自己的修学过程跟他利他的方便作一个说明。
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
这个地方有两段。第一段先讲势至菩萨的自修的功德。“我本因地”,我在凡夫位的时候是怎么成就呢?我就是靠忆佛念佛而悟入无生法忍。大势至菩萨还是靠他力法门,他本身的悟入无生法忍是在娑婆世界的秽土成就的。“今于此界”,但是我现在到了这个末法的娑婆世界当中,是摄受念佛之人归于佛的净土。
这个地方我们说明一下。古德说,“以念佛心入无生忍”,这个是摄受利根人,他的理观强,他可以在今生当中直接悟入无生法忍。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是摄受我们末法时代的钝根菩萨,业障深重,智慧浅薄,所以我们偏重在事修。事修的人就必须要往生净土而成就三不退。这两种差别。
所以念佛,你看很多人念佛今生成就的。慧远大师今生就成就了,他一生当中三次见到弥陀,都是遍满虚空。我们一般人当然就是带业往生。我们念佛的追求目标是什么?就是归于净土。我们是到净土以后再成就无生法忍。所以这个地方有理观跟事修的差别。
看总结。
佛问圆通,我无选择,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
佛陀问我悟入圆通的法门,我没有其他更好的选择,我最好的选择就是“都摄六根,净念相继”。我就是以一念忆佛念佛的心来统摄六根,使令我们的正念能够念念地相续下去。要按印光大师的说法,就是一句佛号都摄六根,也是以一句佛号来净念相继。依止这样的一种念佛法门,在整个成就三摩地的过程当中是最为殊胜的。
我想,我们一般人念佛的重点,应该都不是成就无生法忍,在末法时代大概就是成就往生的多。当然,这个往生,它的重点就是要感应道交。你临命终的时候,必须让你这一念心跟佛的心能够念念地感应道交。
那么感应道交的关键在哪里呢?天亲菩萨提出四个字。天亲菩萨在《往生论》上说,一个人念佛能够成就,偏重在“一心归命”。这个“一心归命”,其实开展出来就是信愿行三资粮。这个信愿行三资粮,它整个修行的主要根据,其实来自于弥陀的本愿,特别是第十八愿,所谓的十念必生,说是“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这个地方的关键在于“至心信乐,欲生我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