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九讲】(3 / 7)

壬一、叙仪

文殊师利法王子,奉佛慈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承佛威神,说偈对佛:

文殊师利菩萨,承蒙佛陀威神的加被,在佛陀的面前,文殊菩萨不敢说我自己来拣择,是仰仗佛力来拣别。

壬二、正说(分二:癸一、颂真如不变之体以标真源。癸二、颂真如随缘之能以明染净)正式拣别圆通本根

癸一、颂真如不变之体以标真源。

以偈诵来说明,真如本性它的不变之体,来标示众生真实的根源。我们凡夫在根尘识活动当中,这些妄相中什么是我们的本来面目,先把真实的根源标出来。

觉海性澄圆,圆澄觉元妙。

我们的本来面目:第一个“觉”,是本觉理性,一个法;“海”是一个譬喻。本觉理性的功德甚深广大,犹如大海,它俱足十法界染净的功能。「觉海」就是本觉的功德海。“性”指的是它的体性,它的性质是什么呢?是「澄圆」,指的是寂而常照,指的是它不变随缘这一部份的功能。「圆澄觉元妙」,“圆澄”指的是照而常寂,指的是它随缘不变的体,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清净本然周遍法界,离相清净的本体,叫「圆澄」。圆澄的体性是「觉元妙」,它的灵灵觉觉的功能。为什么叫“妙”呢?本来就没有颠倒妄想可得,是本来清净,不是我们加以修正后才清净,是本来就是清净的,本来就特别的广大,所以这件事情是微妙不可思议。

这一段它的意思,主要传达的讯息,这个偈诵是「达妄本空,知真本有」。告诉你在我们本来面目当中,是没有任何的烦恼、没有妄想的,而且这种心性不是谁送给你的,也不是你修来的,诸佛菩萨只是把它恢复出来,因为它本来就存在了,我们只是迷失掉而已,我们现在把它恢复出来,「知真本有」。这地方是开显作用之前,蕅益大师说:我们在发明染净的因缘,成就十法界差别之前,先说明随缘不变之体,以为十法界之章本。我们现在在整个根尘识当中,我们找不到家。佛陀就告诉我们:「你从什么地方来?」你要先清楚,你从什么地方来你都不清楚,你怎么回去呢?我们是从「觉海性澄圆,圆澄觉元妙」而来,这就是我们的本来面目。那我们现在的面目是怎么回事?先把我们的本来面目跟现在的面目弄清楚,然后再做回家的方法。

癸二、颂真如随缘之能以明染净 (分二:子一、颂随染缘从源出流。子二、颂随净缘从流遡源 )用偈颂来说明真如有随缘的功能,来说明十法界染净的差别。为什么佛陀他可以成佛,有无量无边的功德庄严?为什么他会变成三恶道众生?为什么有些人会到人天乘?为什么有些人变成二乘、变成菩萨?这种因缘是怎么来的?这个地方是讲众生现在的面目,十法界的差别。这当中有两段:一、颂随染缘从源出流。二、颂随净缘从流遡源。

子一、颂随染缘从源出流

【图二】

众生的真如是随顺杂染的因缘,从一心真如的根源中而有种种三界生死的果报。

妄源生起

元明照生所,所立照性亡。

根本无明。「元明照生所」“元明”是我们自性本俱的光明,这光明是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它没有能所对立。问题在「照」这个字,平等的心性,我们是怎么回事呢?我们是真如不守自性,一念的妄动,一念妄动以后就产生一个攀缘的心,就想要去「照」,看看外面是怎么回事,一个能照的心。这个能照的心就是生相无明,最初的生住异灭,最微细的生相无明生起。有一个能照的心,当然就有一个所照之境,就生一个所照之境。「所立照性亡」当所照之境成立了以后,这时候能照的自性的光明,就暂时的隐没而不现前。因为有能所对立,就把平等的寂而常照,照而常寂的心性破坏掉了,「照性亡」。这个地方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