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完了!它那能分别的尝消失掉了,舌根一定要合中知,一定要有东西来刺激它,它才能够产生了别的功能。所以它不能说,动静二相了然不生,没有这回事情,它只有动态才能够了别,不像耳根有声音也可以听,没有声音也可以听,我们可以听得到没有声音。所以耳根的功能完全操之在我,外面怎么变化对耳根完全没有干扰,它是通达而无障碍,它不随外境而有所障碍。
常真实
音声性动静,闻中为有无,
无声号无闻,非实闻无性。
声无既无灭,声有亦非生,
生灭二圆离,是则常真实。
纵令在梦想,不为不思无,
觉观出思惟,身心不能及。
赞叹耳根的第三种功德:「常」,恒常相续。音听的体性它有动态的,有音声、跟静态的没有音声,所缘境是变化的。但是对能闻的闻性来说是「为有无」,动态它听到有声音,静态的时候它听到没有声音,闻中听到有声音、没有声音,对闻性来说,完全没有什么变化,它还是存在。「无声号无闻,非实闻无性。」如果我们今天说,没有声音就没有闻性的存在,这个是错误的。其实没有声音,只是说这个声音是处在静态的状态,这种听闻的功能不但存在而且更加广大,更加没有边际。我们前面说过,耳根在听没有声音的时候,那更加的广大,更加的没有边际,所以它是恒常住,不随外境而有所变化。「声无既我灭,声有亦非生」身为耳根的闻性,它是没有声音的时候,它也不随音声而消灭,有声音的时候,它也不随音声而生起。所以它是「生灭二圆离」,耳根的闻性,这种觉了照见的功能,它是远离生灭两种的对立之相,这是闻性常住不灭的功德,「是则常真实。」(这是一般性,这以下提出一个特殊的例子)
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纵令在梦想,不为不思无,
觉观出思惟,身心不能及。
即使你在睡觉当中,处在梦想的作梦中。作梦的时候,耳根它是怎么回事呢?不为不思无,觉观出思惟。什么叫“不思”呢?指的是第六意识,第六意识在作梦的时候,第六识是分别的功能完全被梦境所缠缚,而忘失梦境以外的所缘境。比方说,你是一个人,你作梦的时候,梦到你是一只蚂蚁,整天搬东西,从东边搬到西边,再从西边搬到东边。这时候你的第六意识完全被你的梦境所缠缚了,你根本不会记得你还是一个人。
所以我们一个人第六意识在梦境当中,是处在一种不“思”的阶段,没办法去思惟梦境以外的人事。但是耳根不同,它是「不为不思无」,一个闻性在梦境当中,它并不会因为第六意识的无知而消灭,相反的,它对梦境以外的音声,还是能够了了分明。
你看我们睡觉的时候,是什么把我们吵醒的?是闹钟嘛!那我们为什么能够听得到闹钟呢?表示耳根的闻性是超越梦境,它能够从梦境里面穿过梦境回到我们梦以外的境界。如果我们今天没有一个功能能够超越梦境,我们一个人睡下去就醒不过来,除非你自然醒过来,没有人可以把我们吵醒。只有耳根它能够超越梦境,所以它「不为不思无,」所以它的功能「觉观出思惟」,耳根的闻性觉了照性的功能,它是不必假借第六意识的如理思惟,就能够任运生起的。在整个五根乃至于整个身心世界当中,是其它诸根所不能及的。这地方是把耳根殊胜的「圆通常」表达出来。
蕅益大师说:我们现前一念心性有三德,刚好圆通常是有关系的。耳根的圆,是开显我们心性的般若德,般若德是圆融无碍的;耳根的通真常,是开显我们心性的解脱德,因为解脱正是一种无障碍的妙用;常的功德是开显法身德,恒常不变。圆通常刚好是有助于开显我们一念心性的三德密藏,所以从这一条路回家是最方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