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四讲】(2 / 6)

—「定共戒」。

蕅益大师讲:这叫定共戒,他的摄心当中已经有一专注的禅定,这个禅定是大乘的禅定。第三个是、断性亦无,那就是道共戒。大乘的戒法三学是互含互摄,依止他内心的浅深而安立。大乘戒法它完全是依止一念心,而安立戒定慧,从身业的防护,内心的防护,到最后对治能所。

己二、别示四重以彰无漏(分二:庚一、牒徵。庚二、详示)各别显示大乘的四重戒法,来彰显无漏的功德,这当中有两段:第一个牒徵。第二个详示。

庚一、牒徵

阿难!云何摄心我名为戒?

阿难!在大乘的戒法当中,应该用什么样的戒法来摄持放逸散乱的心呢?如此才可以称为大乘佛法当中真正的持戒?佛陀先提出这样一个徵问,说大乘戒法它是以摄心为本。

庚二、详示(分四:辛一、淫戒。辛二、杀戒。辛三、盗戒。辛四、大妄语戒)辛一、淫戒

【图二】

“戒”禁止的意思,主要是戒止我们身口意的淫欲;戒法是能对治,淫欲是所对治。能所双举叫淫戒,也可叫戒淫;一个能对治的法,一个所对治的烦恼。

继续阅读

持戒功德

若诸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淫,则不随其生死相续。

持戒的功德。假若在三界中的六道众生,他的内心已经不生起淫欲的念头。有什么功德呢?不随其三界的生死相续。因为三界就是以淫欲为正性命,以淫欲为生死的种子,既然种子消失了,那当然就没有这种果报。说明「其心不淫」:你内心当中不淫欲,不是我们平常住在道场,我们平常在那个地方拜佛静坐,这叫其心不淫,不是这个意思,这叫缘缺不生,没有因缘的刺激,你不生起淫欲,这跟这个地方不太一样。

其心不淫,是说你内心产生一种观照的对治力,一种防护的道场的力量生起、防护力生起。这个地方的「其心不淫」,其实他是讲出一个目标,后面蕅益大师会解释它的过程,它有三个次第,身业的不淫、意业的不淫,连能对治的心也不可得,最后是觅心了不可得,根本就没有淫欲这个念头生起来。这才叫其心不淫,它是有三个次第。本经在修学淫欲的目标是「其心不淫」。

犯戒过失

汝修三昧,本出尘劳,淫心不除,尘不可出。纵有多智禅定现前,如不断淫,必落魔道,上品魔王,中品魔民,下品魔女。彼等诸魔,亦有徒众,各各自谓成无上道。

一个修行者没有调伏淫欲烦恼的过失。我们修学大乘的三昧,不管你是修耳根圆通或念佛三昧都好,我们刚开始的目标是要脱离三界的烦恼,如果因地没有在止观当中,建立四种清净防护的道场,没有把最初的淫心加以对治,结果是三界的尘劳是不可能出离的。会产生什么结果?「纵有多智禅定现前」。我们在心中听闻佛法产生多闻的智慧,心中能够善巧的分别各式各样的法义,乃至于禅定现前,这地方的禅定应该指的是欲界定跟未到地定,因为初禅以上根本不可能有淫欲的念头。

假设你在因地没有把淫欲念头调伏,一路的在禅定跟智慧的加持当下,反而助长淫心的势力。然而这样会什么结果呢?有三个结果:

一、必落魔道,在三界当中,魔道就是以淫心为他的根本,魔道以淫欲为根本。有三种的差别:(一)、上品魔王。魔王他有什么特色呢?有三种特色:第一个,欲望炽盛,魔王的贪欲烦恼很重。第二个,福报很强,魔王在因地的时候很喜欢修福报,他做慈善事业、斋僧、盖道场…,他福报特别大。第三个,内心特别灵巧,他很有智慧。以三种的特色而做魔王,当然这种人是福报很大,禅定智慧也特别高,叫「魔王」。

二、中品魔民,他各方面的福德、禅定智慧都次一等的,变成男众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