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发生过,你自己凭空想象出来叫想。色界的众生他在生命当中,他完全不必靠饮食也不必靠睡眠,他肚子饿的时候,在古德的注解上说,他肚子饿怎么办呢?他疲累怎么办呢?入禅定。入禅定以后,三昧现前的时候,他会有一种殊胜的法乐,法乐就能够滋养他的色身,他出定以后精神特别的饱满,他饿的感觉、疲累的感觉完全消失掉,他完全没有这种需求。
壬二、别明其相(分四:癸一、明初禅。癸二、明二禅。癸三、明三禅。癸四、明四禅)癸一、明初禅
【图一】
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梵众天
爱染不生,无留欲界,是人应念身为梵侣,如是一类,名梵众天。
梵众天当然到了色界以后他的禅定已经坚固成就了,我们知道,到了未到地定还不是很决定,他还是属于一个过度的。到了初禅就以后,他三界的爱欲跟情染就完全没有想念之心,他因地没有淫欲的念头,当然不会生长在欲界。这个人临终的时候,神识就应其清净的梵行之念而生为梵众天。梵众天就是初禅天一般大众的人民,他们的人民大众叫梵众天。
梵辅天
欲习既除,离欲心现,于诸律仪爱乐随顺,是人应时能行梵德,如是一类,名梵辅天。
梵辅天就是大臣,辅佐大王来整理事物的大臣,他的因地有两个:一、欲习既除,离欲心现。这一点跟前面的初禅差别不大,他对三界爱欲的烦恼调伏了,禅定离欲的心坚定的现前,这一部份跟前面没有太大的差别,重点在下一句话:于诸律仪爱乐随顺。前面的持戒是比较属于大方向的,偏重在调伏烦恼;梵辅天对大小的律仪,特别是威仪特别的重视,爱乐随顺,没有人强迫他,他就很喜欢去注重自己的大小律仪,有威仪的德行。这个人应其定共戒,他有禅定跟戒行的清净,他能够行种种的梵行之德;梵行之德有两部份:一、他自己爱乐随顺梵行之德。二、他能够弘扬教化众生遵守梵行之德。
这一点就不同于梵众天,他偏重在自己的修学,梵辅天他能够以梵行之德,来劝人家修学梵行,赞叹梵行的功德,他有种利他的妙行,叫梵辅天。
大梵天
身心妙圆,威仪不缺,清净禁戒,加以明悟,是人应时能统梵众,为大梵王,如是一类,名大梵天。
大梵天是天王,他的因地有三个:一、身心妙圆。赞叹他的身心世界是微妙圆满。什么叫微妙?蕅益大师说:他能够完全远离欲界粗重污浊的身心,他没有欲界的爱染。“圆”他较前面诸天,他戒定的功德更加的满足,这第一个。他的戒行更加的清净,他的威仪更加的庄严。二、威仪不缺,清净禁戒,他不但是威仪不缺,行住坐卧都不放逸,具足持戒之德,不但能奉持清净的净戒,身口意清净,他经常保持摄心而不放逸,有持戒之德。三、加以明悟,“明悟”就是他够通达慈悲喜舍之理,他有四无量心,广大的慈悲心跟喜舍之心。以这三种的因地,他能够应其持戒清净跟慈悲喜舍之德,以这两种德行来统领整个梵天的大众,而为大梵天王。这指的是他天王的德行。
苦离漏止
阿难!此三胜流,一切苦恼所不能逼,虽非正修真三摩地,清净心中,诸漏不动,名为初禅。
总结:前面三种的天已经成就这种殊胜身心之流,因为他已经离开欲界的粗重污浊的心身,产生一种安乐精妙的身心。他这种身心世界一切苦恼所不能逼,他没有欲界八苦的逼迫,也没有三苦当中苦苦的逼迫,当然他还有无常败坏之苦,还有微细的行苦。虽然他没有真实的依止不生灭心来修学出世的三昧,但是在他一念寂静的心中,诸漏不动,已经能够调伏世间的欲漏,名为初禅。初禅我们叫做离生喜乐地,离开“生”就是三界粗重的身心,而产生一种跟喜乐相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