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魄”主要的是什么呢?气息。在第一个“身能出碍”,他的心是往外误导出去,无明妄想它反抗,正念真如的力量把它误导到外面去了;第二个“拾出蛲蛔”是被无明妄想逼迫以后跑到身体里面来;这个“精魄合离”是中间,刚好是身内跟身外的中间,就是以气息为中间。“精魄”是一种气息的相貌,“合离”是互相的涉入。突然间他在空中,能够听到种种说法的音声。
又以此心内外精研,其时魂魄意志精神,除执受身,余皆涉入,互为宾主,忽于空中闻说法声,或闻十方同敷密义,此名精魄递相离合,成就善种,暂得如是,非为圣证。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用功内涵:这个时候他的用功是内外精研,前面第一科是在外境上的活动,第二科是在身内的活动,这地方是在中间的气息上不断的精研,观照一念心性,一方面消灭妄想脱离六尘。当然你要脱离六尘,六尘它是会反弹的。怎么反弹呢?
其时魂魄意志精神。这六种气,我们身体的气有六种,“魂”气息,阳刚上升的叫魂,比较阴柔的下降的叫魄;“意志”气息比较扰动、动态的叫意,气息比较寂静收敛的叫志;“精神”气息比较湿润、潮湿的叫精,气息比较干燥,比较充和的叫神。古人以五脏六腑来配精神、意志、魂魄,精藏于肾(属水较潮湿),神属心(属火较干燥),意属于脾(消化扰动),志属胆(静态),魂属肝,魄属肺,六种气来配六种器官。
除执受身,余皆涉入,互为宾主。六气本来是调和的,你在修止观当中,这个气突然间产生变化。怎么变化?除了你的身体安然不动以外,表面上看这个人坐在这个地方,他还坐在这个地方,他的根身(执受身)不变,但是他里面的气息产生重大的变化。余皆涉入,“余”指的是他的六气,互相的涉入,互为宾主。
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比方说,他的止观的力量,气跟魂产生了相应,以魂为主;而魂是阳刚之气,这时候这个魄就变成冰,以魂为主,魄就涉入魂当中,这个人就变得气息非常的阳刚;反过来如果他是以魄为主,魂就变成冰,魂就被魄所涉,所以他的气息就变得非常阴柔,他讲话也很阴柔,整个气息动作就很慢。乃至意跟志互相的涉入,精跟神互相的涉入,亦复如是。
诸位你看看小止观,在打坐的时候产生“气动”就是这样,我们的气本来是阴阳调合的,突然间阳刚之气很旺,他自己也莫名其妙会起来打拳、跑步,他没办法,因为他的气太刚阳,他的阴气已经被阳气完全涉入了。这就是所谓的六气互相的涉入,而互为宾主。
这地方是他止观的功夫更高深,他是怎么样呢?在六气互动当中,他突然间在空中听到种种的法音,是在某一个地方来,甚至于他听到十方的世界同时开演秘密的法音,从十个地方同时跟他说法。这是怎么回事呢?这是他的精魄六气,因为互相的相涉相入成就善种。就是说这个人他过去生,他曾经听闻过某一种法的善根种子,这时在打坐的过程当中,把他过去闻法的种子显现出来。他只是暂时的相应,不是真实的成就圣道。
对治方法还是一样,你要保持平常心,不作圣心,名善境界;假设你执着它是真实的功德,你就可能会着魔。这地方讲到气息的变化而听到法声。
辛四、心魂染悟见佛踞台
这一段跟前面一段情况是相同的,也是属于气息,心神跟魂魄也是属气息。只不过前面是听到法音,这地方是见到佛陀,见到佛陀安坐在莲华台当中。
好,这一段我们待会再说明。
净界法师【首楞严王三昧】要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