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剧院。
继续阅读
金城大戏院:坐落于北京东路780号贵州路口。1933年由柳中浩、柳中亮兄弟筹资租地建造,第二年2月1日建成开业。专映电影。
1935年1月,田汉邀请金焰、王人美、袁牧之、赵丹、胡萍、王莹、英茵、郑君里、刘琼等着名影星组织上海舞台协会,假座金城大戏院上演田汉编剧的《回春之曲》和《水银灯下》,轰动一时。
同年11月3日,鲁迅偕许广平到此观看由业余剧人协会演出的《钦差大臣》。
上海“沦陷”时期电影业萧条,故兼演话剧。周恩来提议改名“黄浦剧场”,并亲笔题写剧场名,留下一段佳话。
蓬莱大戏院:坐落于小西门学前街近蓬莱路。由匡宝莹创办,1930年1月18日开张,主要放映电影,兼演戏曲。
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爆发,8月7日为欢迎郭沫若从日本回国、“七君子”出狱,上海百多名影剧界爱国人士在此演出由中国剧作者协会会员集体创作的大型话剧《保卫卢沟桥》,产生强烈反响。后来,蓬莱大戏院易名蓬莱电影院。现已
辣斐剧场:位于辣斐德路(复兴中路)贝勒路(黄坡南路)口。原为上世纪30年代初创立的辣斐大戏院,专映电影。抗战中上海成为“孤岛”时期主要演出话剧。
1939年9月1日由国华影片公司演员组成的影联剧社成立,在此作固定公演,先后演出《雷雨》《桃花梦》等。是年底,上海剧艺社迁此演出《祖国》《上海屋檐下》《夜上海》等。
1941年3月10日,复旦剧社在此演出《少奶奶的扇子》。这一年底至第二年4月,美艺剧团在此演出《家》《春》等。1945年起又恢复称辣斐大戏院。
抗战胜利后,这里还先后演出《清宫外史》《结婚进行曲》《棠棣之花》等。后易名长城电影院,专映电影。
金都大戏院:坐落于福煦路(延安中路)同孚路(石门一路)转角。
1938年由柳中浩、柳中亮兄弟集资建造。戏院建筑面积1200多平方米,舞台宽14米,深13米,总高19米。观众席共两层设座位1300多个。初时专映电影,抗战后期一度频演话剧。抗战胜利后,国联剧社在此上演《大明英烈传》。
1947年7月,戏院发生警察与宪兵冲突事件,酿成6名警察被枪杀,2名观众被误杀的“金都血案”。后改称金都剧场。因其地处瑞金路,又改名瑞金剧场。主要演越剧,兼映电影。曾改建为小型演出场所。
解放剧场:位于乍浦路近海宁路口。原为日本人于1927年创办的东和馆剧场,专门演出日本戏剧和放映日本电影。
1945年抗战胜利后改为胜利剧场。次年由国民党中央文化运动委员会接收,易名文化会堂。演出京戏和话剧。
后易名解放剧场,主要演出话剧。时称“南有兰心,北有解放”。上海第一次文代会也在此召开。建筑面积960平方米,舞台宽9米,深10.5米,总高14米。设座1006个。
笑舞台:坐落于广西北路71号半汕头路口濂溪坊,1915年2月揭幕,为早期话剧主要演出场所。先由李天然创立的沐尘社演出新剧《狠女婿》《薄情郎》等,称“沐尘舞台”。同年4月由周耕记接办,改称小舞台。
半年后在翻造房屋扩展舞台基础上再改名“中华笑舞台”,也称笑舞台。1927年6月起又易名“越郡笑舞台”,专演绍剧。
是年包括此前的1924年,苏州昆剧传习所假座这里演过昆剧。1928年上演时装时事新剧《黎元洪》《黄慧如与陆根荣》。
晚秋站在外滩边,望着对面灯火阑珊的陆家嘴,心中涌动着前所未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