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章 轰轰烈烈的邺城之战 三(1 / 5)

汉末小人物 张有孚 3299 字 1个月前

战鼓响起河北大军传来一阵鼓噪喧哗,曹军同样分成左中右三部,中央乐进曹洪在前史涣曹仁在后,左翼朱灵赵俨接阵青州兵,右翼徐晃于禁对阵幽州兵。

河北骑兵分成两部,曹操及时调整应对,骑兵同样分作两部随时阻截,张辽作为预备队与许褚护卫曹操统观全局。

审配看到曹操这个阵势立即破口大骂,曹营上万重甲对着袁尚,刘琰那好歹还有于禁,可恨袁谭只面对三千曹军。冀州义勇也看出不对,很多人都在议论揣测,清水河会战袁谭损失那么小会不会是曹操放水了?

战鼓再次响起,袁尚前军大声呐喊以壮胆气,曹军这边也不示弱同样齐声呼喊,你喊一阵我吼两声两边越喊越不服,越喊越生气。

发泄够了嗓子眼冒烟,心里都憋气没人喝水润一润,这么喊都不服那就动刀子,刘惠挥舞宝剑率领部曲当先出发,沮宗部随后紧跟,他们身后是一眼看不到头的袁军义勇,波浪似的一层一层跟着推进。

袁尚大军排出的是鱼贯阵,宏观看大军中央集结分作两列,各部若干小方阵梯次配置,轮换攻击绵绵不绝,是典型的步兵攻击阵势。

杂兵太多全靠各家部曲临阵约束,排列时井井有秩,行动起来却出了问题,没出十步就走乱套了,哪管什么阵型,人群下意识聚堆都挤成一团相互鼓劲。

部曲毕竟是少数,多数人在家乡都有各自的营生,不是种地就是经商,从没经过正经的军事训练,放下锄头算盘就来战场拼命。

确实有人过去打过黄巾军,黄巾军普遍都是流民,打起来和械斗没什么区别,械斗分什么阵型?哪边人多气势足哪边就能赢,正好此战河北一方场面壮观,那还管什么,上去干就完了。

进入射击距离曹军第一轮箭雨抛射,袁军的盾牌都是木锅盖,土制的小皮盾,不少人中箭受伤,整个队伍瞬间一滞,也只是片刻停留,袁军再次前进步伐明显加快。

紧接着第二轮,第三轮箭雨,相比于首轮杀伤效果很有限,袁军人人都在大步前进,原本的一团变成了密集的横队,大部分箭矢都落在了队伍身后。

曹军老兵也打过黄巾,那都是久远的回忆,这都过多少了年又见到这样的对手,对付军阵的方法肯定不适应群殴械斗,不过没关系,马上就进入直射距离。

不成想一大片碎石抛掷过来,曹军本能的躲避危险,不少人挨了揍才看清石头不大,想是从地上随意捡起扔过来的,曹军弓箭手都惊呆了,这是战场!不带扔碎石头吓唬人的!

再想射击就来不及了,零星的直射没能阻止对手,对面几个呼吸就进入冲锋距离,曹军弓箭手迅速后撤,重甲步兵上前准备迎接厮杀。

说弓箭手不擅长近战纯属偏见,弓箭手都是军中精锐,优秀者浑身腱子肉胳膊比腿粗,近战能力丝毫不输步兵,披上重甲就是全军先锋。

恰恰因为是精锐,非到关键时刻没人舍得让他们近战,培养一个优秀的弓箭手太难,短梢弓手刻苦训练两年才能成军,长梢大弓手更是凤毛麟角,比重甲老兵还宝贵,是军队中仅次于骑兵的存在。

身穿重甲既麻烦又浪费宝贵的体力,因此弓箭手多数都穿皮甲,或是干脆赤膊上阵,很多人对于禁不惜血本聘请私教,把重步兵改训成大弓手表示不理解。

费钱费力把重步兵改成弓箭手,就当宝贝一样留着呗,你真打算让他们穿重甲近战?有那劲儿多开几弓不香吗?你不心疼伤亡啊!

其实陷阵营才是于禁心目中泰山兵的终极形态,这不是没招么,只能退而求其次,陷阵营是独属于一个人的特色兵种,随着那个人的离去永远消失了。

弓箭手没能立刻适应群殴,重甲步兵也一样有些措手不及,刘惠当先带头乌泱乌泱直接就撞上曹军队列,按说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