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秦内部纷争经历了诸多波折后,局势逐渐清晰,但仍暗流涌动。我,林宇,作为二世皇帝,深知此刻每一个决策都关乎国家的兴衰。朝堂之上,各方势力虽表面上已达成一定程度的缓和,但潜在的矛盾依然存在,犹如隐藏在平静湖面下的礁石,随时可能再次引发动荡。
早朝时,气氛凝重而压抑。丞相李斯率先出列,他身形消瘦,眼神中透着忧虑与坚定。“陛下,当下局势虽有缓和,但根基未稳。臣以为,当务之急是强化中央集权,巩固我大秦统治。过往的纷争已让地方对中央的政令执行有所懈怠,若不加以整治,恐生大乱。应进一步明确郡县制的各项细则,加强对地方官员的考核与监督,确保朝廷的旨意能准确无误地贯彻下去。”
李斯的话音刚落,大将军蒙恬抱拳上前。他身姿魁梧,声如洪钟:“陛下,丞相所言虽有道理,但大秦百姓久经战乱与纷争之苦,此时仍需休养生息。过度强化中央集权,恐会加重百姓负担,激起民怨。当务之急是轻徭薄赋,鼓励农桑,让百姓能安居乐业。只有百姓富足,国家方能长治久安。”
两派大臣随即附和,朝堂上顿时议论纷纷。支持李斯的大臣们认为,强大的中央集权是维护国家统一和稳定的基石,只有加强对地方的掌控,才能避免再次陷入纷争。而站在蒙恬一方的大臣则强调,民生乃是国家之本,若百姓生活困苦,即便中央集权再强大,也难以长久维持统治。
除了朝堂大臣,地方势力的代表也通过各种渠道向我表达了他们的看法。一些郡守联名上书,指出地方在经历纷争后,百废待兴,需要朝廷给予更多的自主权,以便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制定发展策略。同时,他们也希望朝廷能尽快出台统一且稳定的政策,促进地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民间的声音也通过各种途径传至我耳中。百姓们渴望和平与安宁,希望朝廷能做出明智的决策,让他们不再受战乱和繁重赋税之苦。有的百姓甚至自发组织起来,向朝廷请愿,表达对减轻负担、发展生产的期盼。
我静静地聆听着各方的进言,心中明白,这每一种声音背后都代表着不同的利益诉求和对大秦未来的期望。在这复杂的局势下,做出正确的决策绝非易事,它需要我权衡各方利弊,以大秦的长远利益为出发点,为国家的发展指明方向。
经济是国家的命脉,在当前局势下,如何做出正确的经济决策成为关键。朝堂上,关于经济发展方向的争论异常激烈。
主管财政的大臣支持李斯的观点,他向我奏报:“陛下,为充实国库,增强国家实力,应加大对商业和手工业的管控。推行盐铁专卖等政策,不仅能增加财政收入,还能确保这些重要资源为国家所用。同时,可对其他商业活动征收重税,以集中资源用于国家建设。”
然而,主张休养生息的大臣们对此坚决反对。他们认为:“陛下,如今百姓生活艰难,商业活动也因之前的纷争受到重创。若此时加大商业管控和税收,无疑是雪上加霜。应减轻商业赋税,鼓励民间贸易,让商业重新繁荣起来。只有商业活跃,才能带动经济发展,增加就业,百姓的生活也会随之改善。”
在农业方面,同样存在分歧。一部分大臣认为要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兴修水利,推广先进的种植技术,以提高粮食产量。但同时,为了保障国家的粮食供应,应对农民的生产活动进行严格监管,确保赋税足额征收。而另一部分大臣则强调,要给予农民更多的自主权,减少对农业生产的干预。他们认为农民长期遭受劳役和赋税之苦,此时应减轻负担,让他们能够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安排生产。
我陷入了沉思。加强商业管控和税收确实能在短期内增加国库收入,为国家的建设和军事防御提供资金支持。但从长远来看,过度的管控可能会抑制商业的活力,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