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1章 能源推广难题(1 / 21)

身为秦朝二世皇帝林宇,虽大力推动能源领域发展,但在传统能源煤炭的推广过程中,面临诸多棘手难题。煤炭开采技术虽有进步,然而矿井安全问题却成为制约开采规模扩大的关键瓶颈。

随着对煤炭需求的增长,矿井不断加深、拓宽,复杂的地质条件逐渐暴露。地下水渗漏成为频发问题,简陋的排水设备难以应对大量涌水。一旦排水不及时,矿井就会被淹没,不仅设备受损,矿工生命安全也受到严重威胁。为解决此问题,虽尝试制造更大功率的排水水车,但因动力来源局限于人力或畜力,效率提升有限。而且,井下通风也面临挑战,通风通道设计不合理,导致新鲜空气难以抵达矿井深处,瓦斯等有害气体积聚,增加了爆炸风险。矿工们在如此危险环境下作业,开采积极性受挫,煤炭产量提升缓慢。

煤炭运输同样困难重重。大秦疆域辽阔,煤炭产区与需求地往往相距甚远。当时主要依靠马车运输,道路状况不佳,多为土路,坑洼不平。满载煤炭的马车在这样的道路上行驶,颠簸严重,不仅煤炭损耗大,车辆也极易损坏。此外,马车运力有限,单次运输量小,难以满足大规模的煤炭需求。尝试开辟水路运输,却因河道缺乏系统整治,部分河段水浅、多礁石,船舶通行困难,且缺乏合适的装卸设备,煤炭装卸效率极低,导致运输成本居高不下。

木材作为传统能源,长期以来在大秦广泛使用。但随着生态保护意识增强及其他能源发展规划,需对木材能源使用进行转型,却遭遇诸多困境。

民众长期依赖木材作为主要燃料,习难以改变。木材获取相对容易,在山区,村民随手可伐薪柴。且传统炉灶专为木材设计,使用方便。而新型炉灶虽能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但改造费用需民众自行承担,许多家庭因经济原因不愿更换。对于普通农户来说,购买新炉灶的费用可能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他们更愿意维持现状,继续使用传统炉灶烧木材。

此外,木材在建筑领域应用广泛。传统建筑多以木材为主要结构材料,其加工工艺成熟,工匠们熟练掌握。若要推广其他替代材料,如石材、烧制砖块等,面临技术和成本双重难题。石材开采和加工需要专业工具和技术,且运输不便;烧制砖块则需建设窑厂,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时间。建筑行业对木材的惯性依赖,使得木材能源转型在建筑领域推进艰难。

生物能源在大秦虽有一定发展,但推广应用存在诸多局限。以沼气为例,沼气池建设技术要求相对较高,需专业人员指导。然而,专业技术人员数量有限,难以满足广大农村地区需求。许多农民自行建造沼气池,因技术不达标,导致沼气池漏气、发酵效果不佳等问题。即便建成合格沼气池,后续维护也需专业知识。如控制发酵原料比例、温度和酸碱度等,农民缺乏相关知识,一旦出现问题,难以自行解决,影响沼气池正常使用。

生物能源原料收集也面临挑战。沼气发酵依赖农作物秸秆、人畜粪便等原料,但这些原料分布分散。在农忙时节,农民忙于农事,无暇收集;且缺乏有效的收集和运输体系,难以将分散原料集中起来。对于大规模生物能源应用,原料供应不稳定成为制约因素。此外,生物能源产品在市场上认知度低。沼气照明和做饭虽清洁高效,但农民习惯传统照明和烹饪方式,对新方式存在疑虑,担心安全性和可靠性,阻碍了生物能源进一步推广。

太阳能作为极具潜力的新能源,在大秦推广时处于艰难的初期阶段。太阳能收集装置简陋,聚光器虽能实现太阳能点火,但效率极低,且操作不便。其依赖铜镜等反光材料,对阳光角度要求苛刻,需不断调整角度才能有效聚光。在实际使用中,使用者需时刻关注阳光变化,稍有不慎就无法成功点火,这使得其在日常生活中实用性大打折扣。

太阳能干燥棚虽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