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吗?
朱棣毕竟是太祖朱元璋的儿子,也是诸王之中性格最像其父的一位。
当年太祖皇帝创立大明天下,登基之后没有多久,便雷厉风行,接连处理的几件大案,位重如胡惟庸,年长如李善长,功高如蓝玉等等,最后都是什么样的下场?几件大案牵涉其中而死的那些官吏,又有多少?
有人说,这是太祖皇帝高瞻远瞩,在为今后布局。
这些人都是位高权重,功高震主,而且党朋遍及朝野。太祖皇帝唯恐自己百年之后,太子朱标难以震慑驾驭他们,因此提前为他清除道路,剪除这些隐患。
此言不无道理,不过说到底,还是无论如何高的功劳,怎样重的权位,也不可以有丝毫威胁到皇权的至高无上。
所以无论你姚广孝在靖难之役中有如何高的功劳,终究还是一介臣子,还是朱棣手中的一枚棋子,绝不允许有他难以操控的局面。
你越是功高,越是算无遗策,也就越是危险。当皇帝把能够赏赐给你的一切都赏赐给了你,已经赏无可赏的时候,也就是你到了尽头的时候。
所以姚广孝一定要出世,一定要保住自己出家人的身份,只有这样,才能表明他对于世俗的荣华富贵,对于名利地位,毫无野心,对于皇权也就没有了威胁。
然而要违抗朱棣的诏令,拒绝还俗,就必须要有一个理由,否则便实在说不过去了。而方孝孺的事情,却正好是一个最佳的借口。
出家人也毕竟还是一个人,也难免会有情绪,难免会有脾气,于是抗旨不尊也就变得顺理成章了起来。
这样才是真正的聪明人,朱高炽想。
就像是隆平侯张信,当初若无他的告密,当时还是燕王的朱棣只怕根本就没有机会起兵,发动靖难之役了,更别提后来北面称孤,登基为帝了。
立下如此大功,他却在朱棣登基之后,一面将其女儿嫁入皇家,成为了皇亲国戚,一面又利用这样的身份侵吞些田产,谋点私利,干些鸡鸣狗盗的行径。
但是于有私之处显无私,恰恰是他的这些行径,却令得朱棣对他放了心,认为他鼠目寸光,只贪图这些蝇头
小利,胸无大志,自然也不会对皇权有什么威胁了。
对于像这样的聪明人,朱高炽一向是非常佩服的,不过同时,他也有些敬而远之。太聪明的人,通常都难以为人所驾驭,何况他现在还只是一个地位并没有那么稳固的太子。
所幸的是,在他与汉王朱高煦的这场争斗之中,这些聪明人一直是保持中立,不偏不倚,绝不卷入其中,否则的话,他们也就不能被称之为聪明人了。
尤其是姚广孝,把自己撇的尤其干净。
朱棣对他十分的敬重,他的一句话对于太子之争,自然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连解缙这样的人也对朱棣说出了“好皇孙”这样的话,可是姚广孝从始至终就始终对于此事一言不发,不置一词,对于朱棣的询问干脆以沉默相对,弄得朱棣毫无办法,没有一点脾气。
可是如今的形势却略有不同了。
前一阵子,自己的儿子,解缙口中的“好皇孙”朱瞻基到了出阁就学的年纪,朱棣指定让姚广孝来为其说书讲学,指导他学习。
原本,朱高炽以为姚广孝又会像以前一样,托词拒绝,置身事外的。可是出乎意料的是,他竟然并没有推辞,而是一口就答应了。
只怕这件事会令朱棣自己都感觉到惊讶的吧,然而姚广孝却依旧是我行我素,每天准时前来为朱瞻基讲书教学,毫不在意他人的议论。
或许,这会不会是他在表明一种立场,表示他已经开始转而支持自己了呢?
朱高炽有些吃不准,可是他又禁不住会这么想。
至少,现在自己那位兄弟,汉王朱高煦的心中,应该对于此事是绝对不会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