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根本上是你在官家的印象里,才华只体现在诗文上,并没有治政的出彩之处。柳三变的遭遇你不是不清楚。”
“就比如你现在问弟的事,明日的朝会章程…~这都是朝廷明发的内容,每州每府,以及朝廷的每个衙门,都有议程的。你根本就没看是不是?”
苏轼被苏辙的有点尴尬了。确实,他没看。离开汴梁一年多,他再次回到汴梁,更多的是参加一些饮宴。
想想也是,这正是国朝各地大才聚聚汴梁之时,他又怎能错失这样的扬名机会。
还有就是,那些把他当作恩客的娇娘,可是等着他的诗文出头呢。
苏轼自到了汴梁,只是随意的撰写了所谓的提案,朝投身到倚红偎翠的大业中去了。那姑上看朝廷的朝会议程。
若不是今日朝会那场面,让他担心,他连拜访他弟的时间都没樱
“弟,二哥到京城,那些许久不见的诗文好友,还是需要应酬的……”
苏轼这解释,连他自己都气不足。
“唉……二哥,真不能这样下去了,如今的朝廷,容不下尸位素餐的臣工。”
“明日的议程是分组讨论。讨论今日朝廷各衙门的议案提案答复,讨论朝廷准备推开的役兵法、驿站改制等内容。”
“别以为讨论就可以一言不发,或者滥竽充数。每一组臣工都是按地域、职能随机确定的,并且,每一组讨论都有监察官在场。”
“比如二哥你,你可能在黄州那一组,也可能在酒监那一组。不管是那一组,提案议案是有针对性,但是对于朝廷的新法是统一的。”
“在讨论的过程中,监察官负责秩序,而秘书处负责记录。每一组的讨论过程,最后都会记录在案,并形成文稿,呈于内阁甚至官家,也有可能在讨论结束时,朝廷会针对特定议题的讨论,像今日一样进行排位。”
“二哥,你够聪慧,只不过心思没用在理政上,这不行!弟希望你回驿馆认真看一下朝廷的新法,也用心反思一下自己的职责……”
苏辙太了解他这个二哥了,但是,该的话还是得到。
苏辙这些年在讲武堂,已经能深刻熟悉官家的施政宗旨,对于二哥这样的做法,他真的很担心。
“弟,这些朝廷也都公布了?”
苏辙白了苏轼一眼。自己这个二哥还真是个政盲。
朝廷的议程只是注明分组讨论,怎么可能这样具体?这只是他的猜测。
我成了仁宗之子47858
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