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二九章 大变革的开始(1 / 4)

工坊城向工部建议与朝廷签订责任书,并具体细化各项指标任务…~

赵曦听到这消息,也是很无奈。

而皇城司探听到有意签订责任书的部门工坊城、讲武堂、国营寺、市易寺、监察衙门……更让赵曦无奈了。

就那么顽固吗?

赵曦以为,在自愿的情况下,国朝应该有敢于为先的官员,结果…~真正为先的还是这些新筹建的部门。

“官家,吕枢密使要求与朝廷签订责任书,问阁老以为今年为役兵法开端年,诸多形势不好判断,阻止了吕枢密使的要求。枢密院的各位同知也建议观望……”

大朝会期间皇城司挺忙,这几更是在签订责任书的事宜上加派了人手。

“王阁老与吕议政在市易寺签订责任书事宜上是一致意见。监察衙门上下统一,并无反对意见。”

唉……所谓的抱残守缺,大概就是当下的朝臣吧!观念,真不是简单的一次夸功就能改变的。

赵曦还是错误的判断了国朝臣工的思想僵化程度,也过高的估计了大朝会对臣工的激励效用。

“汴梁饮宴情况如何?”

朝臣都是老油条,赵曦需要知道,对于大朝会的那种夸功,朝臣的反应是什么。

“回官家,汴梁的饮宴,大朝会的当日就相当兴腾了。当日的饮宴,处处都在赞颂国朝的强盛……”

强盛了?或许吧!赵曦真搞不懂国朝的臣工,既然知道变革让国朝强盛,为何不去转变观念,让自己也成为变革这个时代的先锋,而是拖在后面等着享用。

“内阁大臣如何?”

“回官家,内阁大臣基本都闭门谢客,拒不见访客。即便王阁老与吕议政关于市易寺签订责任书的事宜,也是在户部分组中议定的,并未私下交流。”

后世有个法叫主观能动性。一直以来,赵曦都是在引导,寄希望于臣工能发挥所谓的主观能动性。

结果,这一次还是如此。从五年规划到责任书的签订,始终没看到朝臣们太多的主动。

想想这些年国朝的改变,一直是自己筹划,然后推着朝廷前行,不是带着国朝各项事务前校这是两个概念。

赵曦一直在引导,确实是有所改变,可成效真的寒碜。

大宋的朝臣已经惯于享乐,已经惯于所谓的垂拱而治,已经惯于无所事事。这已经不是温水煮青蛙的问题了,这是思想意识的问题,或者是习惯的强大。

赵曦以为,十三年执政,没有停止过变革,应该可以在让朝臣们清楚自己的执政理念。然而,懒政、怠政的惯性在如今朝臣心中是根深蒂固的。

百十年就这样过来了,更何况现在还有了对外征战大胜的战绩。如今,国朝各项事务蒸蒸日上,又何必多生事端?恐怕内阁大臣持有这样观点的也不在少数。

赵曦有时候会想起原本的王安石变法,从另外的角度考虑,所谓的保守派,也不一定全部是因为利益受损,应该有一部分是因为不喜欢变化,不想改变。

大朝会第一结束,显耀的国朝成绩,就让整个边梁的勾栏酒肆人满为患,处处是关于国朝强盛的赞歌,这就明,朝臣们并非不希望大宋强盛,而是这样的强盛让他们很满足,满足到不需要进取的地步。

农思想,赵曦其实一直不太赞同用这个词来形容国朝,或者这个民族,事实却让他不得不承认······这玩意儿真的很顽固。

朝廷的机制弊端,可以建立新机制。朝廷的体制弊端,可以改变新体制。可朝臣的思想腐朽,想要改变,这不是起来那么容易。最起码,对于这一次大朝会的收获上,赵曦不可能再有措施。

最后一的议程,朝臣们很热烈,即便是内阁大臣也是喜气洋洋。整个勤政殿只有赵曦一脸的无奈······赵曦是孤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