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定不了全部的军事行动。比方说,拓跋巍巍打东凉城了,朝廷不允许此城丢失,造成天下震动,他哪怕没有条件,也要创造条件支援,取舍不在他。
拓跋巍巍则不一样,他是自己一方的君主,他可以决定自己该怎么做,可以随时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战事。
当年健布的战略意图很明显。
他知道自己手里的兵力不足,他就是打拓跋巍巍,就是屠灭部族,他为了要把人打跑呀。
他一定程度上是成功的。
相当多的游牧人跑出了陈州,拓跋巍巍也好几次都想撤出陈州。
这样的战略也是无奈之举,健布兵力不足,当时的朝廷,几乎把他忘在陈州,自己争权夺利去了,谁来从后勤上满足他呢?
现在,健布突然把指挥权让了出去,怕也知道当年对游牧人的屠戮给自己的征伐带来了影响。
而且他更是起复再用的。
他只是主将,没有自己训练的军队,没有自己的亲信将领,协调不了门阀势力,对一个元帅来说,也极为可怕。
鱼鳞军的军事制度还残存着健布的影子。
西庆入侵,鱼鳞军接连战败,当时轰轰烈烈推行的军事改革,就是健布一力提倡的,他和狄南堂的交往,出发点也出于对军事和战法的看法交流,狄阿鸟混过靖康军营,自己也受到健布军事思想的影响。
可惜的是,靖康军队缺乏文人。
参军几乎脱离实际战事,仅辅以谋略,不重视练兵,也不重视战术,所以一名带有自己风格的将领离开,往往人走政息,练兵的方法难以保存。包括狄南堂一手训练的军队。因为他训练军队的时间短,迷族人的小石首领和夏景棠都在竹甲军呆过,但他们出来之后,就没了像样的练兵方略和战术,往往只能把自己印象深的,自己掌握住的军事技能抓在手里,但整个制度体系已经不在,再复原不回来,今天记起来,当年练兵时这样练过,然后带人去练,明天又想起来了,又换个练法练,也不知道怎么考核,也不知道练的意义,比如说跑步,将领们认为它有好处,就偏重这个,比如负重,将领们认为它有好处,就让他们背这个,比如说陶坎和马天佑都是备州人,当地盛行的拳术基本功之一是挪缸,他们就觉得好,让士兵们成排挪缸。
试想士兵们靠跑步可以增加体能,提高战场生存能力,他们打仗全部靠跑步吗?他们知道怎么利用跑步吗?
狄阿鸟至今还在和李言闻讨论多少步发力能使冲势迅猛呢。
东夏军队却是在一点一点的尝试,从三百步冲阵,到一百五十步冲阵,一点一点地调整,完全是根据战场作战特点来的。
一开始定为三百步,那是因为再远的弓箭,射三百步也就无力了,冲过去越快,伤亡越小,最后发现三百步不是合适的距离,将士们虽然平时训练时没问题,上了战场紧张,又跑得太快,还没跑敌人跟前,有可能就喘不过来气,然后,东夏就调整他们的速度,调整完速度,发现还不理想,再测试一下敌人射箭密集的范围,其实一般的军队,士兵射箭,一百五十步外就已经无力了,真正具有强大杀伤力的时候是在一百二十三步以内,加上东夏甲好,而弓箭手又会出列,逐渐调整到一百五十步。
这一次与陈国作战,它的作用就已经凸显出来了。
两国军队対冲,东夏的将士体力好,冲锋距离合适,冲锋时扎的姿势正确,一冲,陈国军队就被撞散,一冲,就被撞散,人墙没了,打什么打呀?
但是,是不是将领们都觉得一百五十步好了,就一定一百五十步冲锋呢?
东夏还保留有三百步冲阵的军队,比如说狄阿鸟的卫队,梁大壮等人的最精锐部队,他们受到的训练多,他们体力好,他们可以从三百步外冲阵,而且速度掌握得住,能够平静,只会越来越迅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