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文言小说虽然数量不少,但除了无名氏的《李师师外传》,张实的《流红记》、宋梅洞的《矫红记》等少数作品外,大部分正如鲁迅所说。
其“为志怪,既平实而乏文采,其传奇,又多托往事而避近闻,拟古且远不逮,更无独创之可言矣”《中国小说史略》。
并且明代创作传奇和志怪小说的风气复炽,出现的作品更多,较着名的有瞿佑的《剪灯新话》,李昌祺的《剪灯余话》,邵景瞻的《觅灯因话》等,但思想和艺术仍没有超越前人的水平。
直至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创造性地继承了文言小说的传统,用唐人传奇法来志怪,既反映了丰富的社会生活,又有很高的艺术造诣,才把我国文言小说推到更高的阶段。
至于蒲松龄的话,字留仙,别号柳泉,山东淄川今淄博市人。
他生在一个“书香”家庭,可是祖-匕科名都不显,他父亲已被迫弃儒经商,到他就更为贫困。
受当时社会风气和家庭影响,磅松龄从小就热中科名,并在十九岁时连考取县、府、道三个第一,名振一时。
但此后却屡试不第,到了三十一岁时,他迫于家贫,应聘为宝应县知县孙蕙的幕宾,整天和“无端而代人歌哭”《戒应酬文》的应酬文字打交道,大违素志,次年便辞幕回乡。
此后主要是在“缙绅先生家”设帐教学,直到七十岁才“撤帐归来”蒲箬《柳泉公行述》。
这四十年间,他一面教书,一面应考,终竟还是个穷秀才。
他的大江东去《寄王如水》词说:“天孙老矣,颠倒了天下几多杰士。蕊宫榜放,直教那抱玉卞和哭死!??数卷残书,半窗寒烛,冷落荒斋里。”正是这——段生活和心情的真实描述。
七十一岁他才援例出贡,四年后便死去了,蒲松龄穷愁潦倒的一生;使他对科举制度的腐朽、封建什途的黑暗有深刻的认识和体会。
他的《与韩刺史樾依书》说:“仕途黑暗,公道不彰,非袖金输璧,不能自达于圣明,真令人愤气填胸,欲望望然哭向南山而去!”
同时,由于生活的贫困,有时还直接感受到封建剥削的压力,他在《答王瑞亭》信中说:“粜谷卖,以办太平之税,按限比销,惧逢官怒。”
从而比较能体会民间疾苦,甚至还激发了他为民请命的精神,所谓“感于民情,则怆侧欲泣,利与害非所计及也”。
蒲松龄除一度游幕苏北外,一生大部分活动不出于淄邑和济南之间。
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但他接触和交游的人物却非常广泛,他的秀才出身以及游幕、“坐馆”的生活,既使他接触了大量的统治阶级人物,他的长期居住农村和家境的贫困又使他与下层人民保持密切的联系。
因此,他对封建社会的种种人物——上自官僚缙绅,举子名士,下至农夫村妇,婢妾娼妓,以及蠹役悍仆,恶棍无赖,赌徒酒鬼,僧道术士等的生活方式、精神面貌和命运遭际,无不具有细致的观察和深刻的了解。
这种丰富的生活阅历和上述的进步思想为他的创作打下了深厚的基础。
作为一个出身于封建地主阶级的文人,蒲松龄的思想有他的局限。
他虽同情人民疾苦,却反对农民起义,虽憎恶贪官污吏、土豪劣绅,但对最高统治者则存在较大的幻想。
一生偃蹇的命运激发了他的不满情绪,同时也形成了他牢固的宿命论思想,尤其迷信佛教。
此外,他也承袭了不少儒家陈腐的封建道德观念,所有这些都给他的创作带来了消极成分。
蒲松龄是一个具有多方面艺术才能的作家,一生着作丰富。
除《聊斋志异》外,还有诗、文、词、赋,戏曲、俚曲和一些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