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2章 吃人(2 / 3)

海上升明帝 木子蓝色 3519 字 2022-09-11

得超额。

手中有权,管着一个县,就这么点俸禄,养活自已都难,何况都当官了,那成人上人了,谁不雇佣几个师爷使唤几个丫环随从?谁不带妻儿,谁不纳妾,谁不养老娘谁不生儿子?

正如朱以海现在看海瑞的这本书,看的其实是他记录的真实原始数据,而不是他如何改革,因为他的改革是空中楼阁,不可能成功。

你把常例都革除,连点合法的灰色收入都不给,那官吏们就靠这几石粮食一个月过日子?可能吗?

没灰色收入,那就必然直接就贪污了。

再比如那些吏员,工食银最高一个月只能一两,可能吗?

还有书里记录的那些瑶役,其中的不少役属于力差,后来虽可以折银,但是问题多着呢。比如你若是摊到守仓库的差事,若是折银代役,这差事雇个人一个月表面就一两,但问题是实际雇佣不止这数,这个守仓库役差还要负责买办的任务,就是得负责采购一些仓库里用的东西,这个也是由承役的人负担的。

然后这个采办的问题就更大了。

本来库子工食银一两,一年十二两,但是要负责采办,这项开支却高达四百两,这不坑爹吗?

但事实就是这么离谱,大量的役,都是非常害民累民的,你就算不折银,你自己去应役,一样负担极大,甚至可能更高。

衙门里各种各样的役,佥选点派,只有部份役是没耗银的,比如门子,但绝大多数都有耗银,耗银主要是来自买办供送,就是你假如当一个库子,一个月一两银,你点选到了这差事,然后你交银子替差,可采买任务是个坑,仍要你负担,耗银几十倍要几百两。

到后来,许多衙门的役,其实已经整合起来,就是统一计算,所有这些役雇人一年需要多少钱,然后额外的采买等需要多少耗银,加一起,最后再均瑶摊派嘛,这样其实更先进一些。

负担也相对平均,不会你的役折几两,他的几钱,那个又几十两。

但明朝徭役害民,是相当变态的,他的役是非常复杂的,比如按户籍来分役,不同的户籍得承担专门的役,再比如各种役层出不穷是不固定的。

甚至可能一条鞭法里已经把这役统一征收了,然后没多久又恢复加征这个役。

再比如大户要承担的粮长等役,反正说到底,造成这一切的根本,一是明初朱元璋这个总设计师,设计时有问题,制度上有许多先天缺陷。然后更大的问题是,明朝表面上正税很轻,然后又把这地方收取的税赋,绝大多数都起运上缴了。

地方没有多少留余,而地方官吏的俸禄又定的非常之低。

不仅说官吏们靠俸禄养不了家糊不了口,连办公经费都不足,更别说要维持一个地方官府需要的一众人手,以及地方办一些工程项目等更是没半点钱。

于是不管干什么,都要征发百姓当差,这百姓去当差,免不了被官员剥削压榨,甚至影响农时生产。

于是后来搞折银代役,但官府又借机捞钱,于是瑶役更重于税赋,百姓苦不堪言。

朝廷不知道这些吗?

知道,但就是不改。

因为改就得从祖制开始改,而没有一个愿意动祖制,大家甚至也习惯现在这套糊里糊涂的制度,混水好摸鱼嘛。

均瑶役后又里甲役,里甲役外又杂泛役,银差力差无穷尽。

“诸公,我刚看到海刚峰记录说严州府富春驿馆有馆夫五人,每名工食银一年十两,总共五十两,然实际用银却要六百余两,馆夫本只负责答应奔走,并不负责驿站的各项开支,但实际却摊到他们头上,增加十多倍。”

一个民户若是轮到这馆夫的银差,一下子增加十来倍负担,可知道有多害民。

反正这种事情太多了,甚至明朝几百年来没半点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