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8章 东汉(7 / 27)

物品种类繁多,包括农产品、食品、家用器具、铁制工具、丝绸、漆器、铜器等,这些商品在城市市集上广泛交易。

这些特点不仅推动了东汉时期商业的发展,也为后世的商业和贸易活动奠定了基础。

东汉时期的货币系统主要基于五铢钱制度。五铢钱是东汉时期最主要的货币形式,它继承自西汉,并继续作为官方流通货币使用。以下是东汉时期货币系统的几个显着特点:

1. **五铢钱的广泛流通**:东汉时期,五铢钱是标准的货币单位,其重量和尺寸都有统一的规定,这体现了货币标准的统一化。

2. **货币铸造权的集中**:政府对货币铸造权进行了集中管理,由中央政府统一铸造,统一货币发行,以防止私铸货币的流通。

3. **货币的材质与重量**:东汉五铢钱一般由铜制成,重量大约在3克左右,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货币的重量可能会有所减轻。

4. **货币的贬值**:东汉末年,由于政治动荡和经济问题,出现了货币贬值的现象。例如,董卓在公元190年左右发行了质量较差的货币,导致货币大幅贬值。

5. **实物货币的使用**:除了金属货币,东汉时期也存在实物货币的使用,如粮食、布匹等,特别是在货币贬值严重时,实物货币往往成为更稳定的交换媒介。

6. **货币制度的改革**:东汉时期进行了一些货币制度的改革,包括铸造新币和调整货币的重量与成色,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7. **货币的形制变化**:东汉时期的五铢钱在形制上有所变化,如出现了剪边五铢和磨边五铢,这些变化反映了当时货币流通和使用中的实际问题。

8. **货币铸造与流通制度**:东汉时期,货币铸造的管理机构与执行机构是分离的,中央太尉属下之金曹对货币铸造进行宏观调控,而具体的铸造权则下放到地方郡县。

9. **货币对经济的影响**:货币的稳定与否直接影响到东汉时期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的生活,货币贬值往往导致物价飞涨,经济混乱。

东汉时期的货币系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商业和贸易的发展,但同时也面临着贬值和私铸等挑战。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问题逐渐加剧,最终导致了货币系统的崩溃,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东汉末年政治和经济的动荡。

东汉时期货币系统崩溃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 **政治动荡**:东汉末年,政治腐败和内乱不断,导致中央政府对货币铸造和流通的控制力下降。

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2. **货币滥发**:为了应对财政危机和战争开支,政府大量铸造货币,导致货币贬值和通货膨胀。

3. **私铸货币**:由于官方货币价值下降,民间私铸货币行为猖獗,进一步破坏了货币的信用和稳定性。

4. **经济结构变化**:东汉时期,地主庄园经济盛行,导致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货币经济相对萎缩。

5. **社会矛盾激化**:货币贬值加剧了社会贫富差距,使得社会矛盾更加尖锐,影响了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健康发展。

【注:摘自百度百科:

东汉(25年—220年),中国历史上继西汉之后的大一统中原王朝,传八世共十四帝,享国一百九十五年,与西汉统称两汉。 [1]

新朝末年爆发绿林赤眉起义,宗室刘秀趁势而起,并延续“汉”为国号,定都洛阳,史称东汉。 [4]然后消灭各地军阀,统一天下,设立台阁制、推行度田令加强中央集权,开创光武中兴。 [3]明章二帝在位期间,政局稳定,经济发展,史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