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2章 隋(14 / 23)

》记载:南人人约简,得其英华;北学深芜、穷其枝叶。隋朝继承北朝学风,知名学者有隋朝初年的牛弘、还有后来的刘焯、刘炫当时并称“二刘”,王通等。

牛弘着有《五礼》,刘焯着有《五经述义》,刘炫有《五经正名》。王通曾聚集第子的有子河汾之间,世人称他为“文中子”,着一”《中说》。降朝政治上的大一线出了思想上的统一,因此王通提出“三教归一”的口号,主张以儒为主,授引信道人儒,预言了三教融合和相互吸收的发展趋势。 [160]

文学

由于隋朝时间较短,对中国文学的影响不大。虽然有提出改革浮靡文风的要求,但是后继中断,古文运动需要到唐朝中叶才成功的发展起来。当时有专门研究音律学的着作,也有不错的散文与诗歌。在南北朝时,南朝文学讲究声律和彩色,北朝文学讲究质朴且实用。由于南朝艳丽的文学征服了北朝,使得隋朝文学大多承袭梁陈学风,没有新的突破。 [93]

而隋朝南北着名文士,总数居然不过十余人 [94]。杜正藏所着的《文章体式》,有助于学习南朝文学,号为“文轨”。甚至连高句丽、百济也学习杜书,称为《杜家新书》。这使得南朝文学流行到外国,影响较大。584年,隋文帝下令要求朴实文学 [95]。李谔建议不能依文藻华丽而录取人才。然而隋炀帝又提倡华丽的南朝文学,他醉心于南朝的豪华,“三幸江都”,“好为吴语”,“贵于清绮”、“宜于咏歌”的南朝文学,正合他的口味。隋炀帝也是一个文学家,最有名的是《江都宫乐歌》。每作诗文,都要南朝名士庾自直评议才发表出来,可见他是南朝文学有力的提倡者 [94]。

史学

史学方面,在隋朝以前的史书,或由官方撰写,或由民间人士自行撰写。其思想比较自由,质量也佳,但由于不容易采用到史官所藏书籍,通常只有纪传没有志书,不能说是完整的国史。593年,隋文帝宣布禁止民间私撰国史,评论人物。自此历朝国史都改为官修,虽然官方修史公正性不足,但由于任用专业史臣撰写,由朝廷提供的资料也比较充足,在隋唐以后成为朝廷专门的事业。 [94]

音韵

现今可考的最早的韵书《切韵》由陆法言执笔编写完成。

因南北文化融和,音韵学与目录学的成就尤为卓越。开皇初年,颜之推、萧该、长孙讷言等八人和陆法言讨论音韵学,一致认为四方声调分歧很大,南北用韵不同。以前诸家韵书,定韵缺乏标准,都有错误。陆法言记录了诸人议论的要旨,于601年写成《切韵》五卷。这部书统一书面的声韵,反映了当时汉语的语音,是中国最早的音韵书,该语音系统完整的保存在后来的《广韵》、《集韵》等书中。 [96]

目录

目录学方面,隋朝有名的有佛教的《大隋众经目录》,道家的《道经目录》,费长房所撰的《历代三宝记》与释彦琮所撰的《隋仁寿年内典录》。隋廷收集南、北两朝所存书籍,编有《隋大业正御书目录》。唐朝魏徵就是依此编写出《隋书·经籍志》,成为隋以前着述的总录,在目录学上的地位与班固的《汉书·艺文志》相同。 [84]

宗教

河北崇光寺阿弥陀佛大理石像

自南北朝以来,佛、道、儒统称三教,占据思想领域的主导地位。隋文帝主张调和宗教与儒学,采用三教并重的策略 [97],并容儒教、佛教与道教以相辅治国 [98]。由于国家开放,流行于西亚的祆教也在中国广为流传。

佛教

隋朝炳灵寺菩萨画像

当时主流的佛教派系有天台宗、三论宗和三阶教。天台宗讲究将“教”、“观”两者发挥到极致并圆融一体,认为法界无相,万物一体。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