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是主要修行方式。三论宗因研究《中论》、《十二门论》、《百论》而着称。主张世间、出世间的万有诸法,是从众多因缘和合而生,是众多因素和条件结合而成的产物 [102]。
隋朝早期佛教进入极盛阶段,这是因为皇帝与佛教的渊源密切。北周武帝灭佛时,智仙隐藏在杨家,预言隋文帝日后会做皇帝,重兴佛法。隋文帝深信自己得佛保佑,对群臣宣称“我兴由佛法” [99],所以积极提倡佛法,晚年甚至排斥儒学,佛教一度成为隋朝国教。开皇元年(581年),隋文帝刚即位,招请隐居僧侣出山,号召佛徒“为国行道”,并且听任人民出家。隋文帝还改变后周镇压佛教的政策,诏令全国恢复佛教。听任民众出家,鼓励建造佛像,由官方组织抄写佛教经典保存于寺院。在他当皇帝的二十多年间,度僧尼23万人,立寺3792所,写经46藏,卷,造像躯。根据《隋书·经籍志》记载,在隋文帝崇佛政策的带动下,“天下之人从风而靡,竞相景慕。民间佛经,多于六经数十百倍”。佛教经典如此之多,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绝无仅有的现象。 [172]隋炀帝时,朝廷对佛教采取了积极扶持的政策,隋炀帝还向天台宗智者大师受戒,成为佛家弟子 [100]。
隋朝共修建寺塔5000余所,塑造佛像数万,并且翻译数万佛经,使佛经流布多于儒经数百十倍。隋文帝十分崇佛,仅头两次在各州兴建舍利佛塔就有83所之多,其中以大兴善寺最有名 [103]。又令计口出钱,营造佛像;修治旧经四百部。隋炀帝修治旧经六百十二藏,二万九千余部,成立翻经馆及翻经学士,下令装补故经,并写新本,共译经九十部,五百一十五卷 [104]。
然而皇帝也对佛教严加控制,例如江南区域远离中原,儒家思想的束缚影响较小,思想相对开放自由,故更容易接受新思想、新观念。 [171]隋朝把江南佛教有影响的名士集中起来,以便支配,并下令“沙门致敬王者”。
道教
尽管道教在争地位高低时反对佛教,但统治阶级对宗教信仰,基本上是采取调和态度的,不仅道、佛两个宗教可以调和,而且宗教与儒学也可以调和。南朝着名道士陶弘景不赞成梁武帝重佛轻道,在所作《茅山长沙馆碑》里却说“百法纷凑,无越三教之境”,意思是三教都有理,不必互相排斥。南齐名士张融遗嘱,要家人给他左手拿《孝经》、《老子》,右手拿《小品法华经》。陶弘景受佛教五大戒,遗嘱要尸体着道士冠服,上面覆盖大袈裟;明器有车马(汉人旧俗);道人(僧)、道士都在门中作法事,道人在左边,道士在右边。他们要求的饰终仪式,正反映对三教的调和思想。隋文帝依据这种传统思想,表示三教并重,实际是重佛轻道尤轻儒。隋炀帝居东、西两都或出游,总有僧、尼、道士、女官(女冠,女道士)随从,称为四道场。他想从道士得到长生药,令道士潘诞炼金丹,六年不成。他责问潘诞。潘诞说,要有童男女胆汁骨髓各三斛六斗,可以炼成。他听了发怒,杀潘诞。 [101]
艺术
播报
编辑
绘画
隋朝的绘画艺术也有很高的成就。杰出的画家有展子虔、董伯仁、郑法士等20多人。展子虔以画台阁、车马、人物见长,他的《游春图》是中国国内已知的现存最古的名画,被认为是山水画的始祖。 [138]
隋朝绘画仍以人物或神仙故事为主,但山水画已发展成独立的画科。展子虔与董伯仁齐名,同时被召人朝,相互取长补短,形成了新的风格。他们除画寺院壁画外,还画卷轴画,专长于人物、车马、楼阁及山水配景。现存展子虔的惟一遗作《游春图》,是用勾勒刷法,着大青绿,注意远近关系和山树人物的比例,能够于咫尺之中,具备千里之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