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3章 唐(13 / 26)

]。有学者根据谭其骧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 [98],推算唐朝在总章二年(669年)的疆域面积应为1076万km2左右 [216]。

开元二十九年(741年)唐朝版图,取自《中国大百科全书》 [148]

后期

安史之乱爆发后,唐朝前期所置的羁縻府州逐渐丧失,周边的边疆王朝与边疆政权的疆域也不断扩大。为平定接连发生的叛乱,唐朝将防守吐蕃的军队东调平叛,西面边防空虚。吐蕃乘机向东面和北面扩展,先后夺取唐朝的川西北、甘东南等地,控制了河西走廊;又占据北庭、安西地区。吐蕃对唐朝在西部、西北部的统治形成严重威胁 [158]。晚唐时,沙州人张议潮起兵收复河陇地区,重新打通丝绸之路 [169]。

元和十五年(820年)唐朝版图,取自《中国大百科全书》 [148]

行政区划

主词条:唐朝都城、唐朝行政区划

唐朝建立后,定都西京长安(今陕西西安),同时以洛阳(今河南洛阳东)为东都,通称“二京”。 [209]

继续阅读

安史之乱前,唐代地方分州、县两级 [177]。此外,唐朝开创了中国行政区史上道和府的建制。贞观元年(627年),唐太宗分天下为十道。这些道没有实际的权力。唐代城市等级主要是总管府、都督府、节度使等,府以下为州、县。贞观十四年(640年),全国共设三百六十州(府),下辖一千五百五十七县。开元年间又将山南、江南各分东西,并增置京畿、都畿、黔中三道,形成十五道的格局。道设州、府,州、府下设县,据开元二十八年(740年)户部的统计,全国共有州、府三百二十八座,县一千五百七十三座。 [49-50] [177] [209]

唐朝国境内的少数民族很多,为有效管理突厥、回鹘、铁勒、室韦、契丹、靺鞨等各民族,分别设立了安西、安北、安东、安南、单于、北庭六大都护府,以及大量隶属于六大都护府的都督府和羁縻州。

关内道京畿道

关内道北部(安北、单于都护府)

河南道

河东道

河北道南部

河北道北部

山南东道

淮南道

江南东道

江南西道

黔中道

陇右道东部

陇右道东部(安西都护府)

剑南道北部

剑南道南部

岭南道东部

桂州容州附近

岭南道西部

(区划图册参考资料 [98])

政治

播报

编辑

官制

主词条:唐朝官制

唐代青铜文官俑 [178]

唐朝官制基本承袭隋制而又有所发展。中央机构由政事堂(后改中书门下)、台省、卿监、南北衙卫军(见“军事”目录)及东宫官属几个部分组成:

政事堂,唐初设于门下省,为宰相议事之所。唐初宰相由两类人构成,一是三省长官,一是他官加“参预朝政”“参知政事”“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衔者。宰相上午在政事堂议事,下午回本署办公。军国大政及五品以上官员的任免黜陟,均由政事堂公议商定,然后奏请皇帝批准。高宗时,政事堂徙于中书省。尚书省长官无加衔的反而不是宰相。开元十一年(723年),改政事堂为中书门下,下设吏、枢机、兵、户、刑礼五房,分曹办事,从议事所变为办公处。从此,中书门下正式成为宰相的办事机构,使决策、行政一体化 [194]。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