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3章 唐(14 / 26)

后期宰相的名号基本是“同平章事”。 [176]

台省指尚书、门下、中书三省和御史台。三省仍然是正式机构。尚书省是最高政务机构,负责执行经中书省起草,门下省审核,最后皇帝批准的各项诏令。长官是尚书令,因唐太宗即位前曾任此职,此后臣下不敢居此职,遂以左右仆射为尚书省长官。尚书省有一个总机关,叫都省。都省中设左右丞、左右司郎中、左右司员外郎,分管吏、户、礼左三部和兵、刑、工右三部。左右仆射位高而不常任事,实际负责人是左右丞。六部长官为尚书、侍郎。每部下分四司,各设郎中、员外郎、主事、令史等员。中书省是由隋朝内史省改置。主管制令。长官是中书令。副长官是中书侍郎。具体负责起草诏敕的是中书舍人。门下省长官为侍中,副长官为门下侍郎。具体负责文书审议的是给事中。中书、门下两省关系最密。又分设左右散骑常侍、左右谏议大夫、左右补阙、左右拾遗,均为谏官。此外,在中书省还有起居舍人,门下省还有起居郎,专门负责记录皇帝言行。 [176]

唐朝不仅在谏官的组织方面进一步完善,而且在实际运行中也有特色,特别是唐太宗时,以魏徵为代表的大臣的出现,使谏官职能发挥得比较充分。御史台是最高监察机构,以御史大夫、御史中丞为长官(大夫不常设置,中丞往往是实际上的长官),主要掌纠察百官和监督府库出纳,为“天子耳目”。御史台内部分台、殿、察三院,分设侍御史、殿中侍御史、监察御史,合称三院御史。三院御史共司监察,各有侧重,反映出唐朝监察体制比前代更加完备。 [176]中央的司法机构有:大理寺(最高审判机构)、刑部(司法行政机构)、御史台(负责监督大理寺和刑部的司法审判活动)。每遇重大案件,大理寺卿会同刑部尚书和御史中丞共同审理,称“三司推事”,即后世“三法司”的前身。 [209]

秉承六部政令加以贯彻执行的事务机构统称“九寺五监”。 [209]卿监指九寺、五监及秘书省、殿中省、内侍省。九寺名称与隋朝相同。五监指国子、少府、将作、都水、军器五监。九寺长官称卿,次官称少卿。五监中有三监长官称监。秘书省长官也称监。所以,这类机构统称卿监。

东宫官与隋朝相仿。除设太子三太、三少外,还有太子宾客。又置詹事府、左右春坊。 [176]

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唐朝官制中一个重要特点,是在一般职官系统之外,另有使职差遣(临时派某官办某事,事毕辄罢)。以他官行宰相职事的同平章事就具有这种性质。中央重要的使职还有翰林学士和宦官四贵(左右中尉和二枢密使)。 [176]

到了唐后期,中枢机构和行政事务两方面都出现了变革。在提升皇权和追求行政效率的过程中,“中书门下”与“使职差遣”的作用日益增大;原有机构与新设实际办事机构并行;“官”与“职”分离。这些变化直接影响了五代和北宋的政治制度。 [189]

李积

房玄龄

魏征

尉迟恭

程知节

秦叔宝

虞世南

孔颖达

明《唐宋名臣半身像册》中的长孙无忌

褚遂良

薛仁贵

狄仁杰

姚崇

宋璟

张九龄

郭子仪

李光弼

颜真卿

张巡

李白

杜甫

韩愈

陆贽

裴度

白居易

李德裕

选制

主词条:科举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