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3章 唐(18 / 26)

今山东昌乐东南)东北所开的窦公渠,曲折30里,受益之田亦为数可观。唐玄宗统治时在文水(今山西文水东)、三河(今河北三河东)、彭山(今属四川)及武陵(今湖南常德)等地兴建的很多渠、塘、堰,均能溉田数千亩。 [52]

曲辕犁

随着水利事业的发展,灌溉技术也有所提高,农民不仅用传统的辘转和桔棒汲水,而且制成水车、筒车,用以灌溉地势较高的耕地。北方旱地还使用立井水车溉田。农业工具的改进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据各地发现的牛耕图,唐代前期已经把过去使用的直辕犁改造成曲辕犁,这种新式犁使用起来便于转弯。 [211]

耕作技术的进步与灌溉事业的发展提高了单位面积产量 [211]。到天宝年间,唐朝的达到850万顷。粮食产量也有提高。天宝八年(749年),官仓存粮达9600万石。长安、洛阳米价最低时每斗仅13文,青州、齐州每斗仅5文。 [52]

中晚唐以后

中晚唐以后,北方社会生产遭到破坏,人口不断南流。由于人口南迁,加上土地开垦及大修水利(如句容复置的废塘绛岩湖,洪州、常州、湖州、明州及越州等地也兴修了大型水利工程),因而经济成就远比北方显着(参见词条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 [132-133]。 [52] [220]

元·赵原《陆羽烹茶图》(局部),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此时,水稻种植在南方进一步发展,已采用插秧移植的技术。随着稻麦复种制的开始推广,亩产量有明显的提高。而植茶的发展对南方经济的上升具有重要的意义。唐代名茶达二十余种之多,遍产于长江上下游很多州县及福建等地。江淮、祁门等地经背茶业的人很多。私营茶园或雇农民采摘,或出佃收茶租。官茶园则征发茶农从事生产。唐代后期茶叶不但贩运于全国各地,而且也是输往少数族地区和国外的主要商品。 [220]制茶业的发展推动了茶文化的繁盛。唐中后期的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人陆羽精于茶道,着有世界第一部茶叶专着《茶经》,将普通茶事升华为一种文化,饮茶之风广泛流行开来。陆羽对中国茶业和世界茶业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被誉为“茶仙”。 [144] [175]

手工业

唐朝手工业较前代有很大的进步,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起着有益的作用。 [42]

经营形态

唐代主要商业都会及手工业分布示意图 [145]

唐朝手工业分官营、私营和家庭三种形态:

1.

官营手工业作坊规模最大,分工最细,分属于少府监、将作监和军器监三个部门。盛唐时期仅少府监使用的轮番服役的工匠就近二万人,属将作监役使的轮番服役的工匠亦达一万五千人。此外,在全国很多地方还设有冶监,专门掌管矿冶事业。官府手工业役使的劳动者有工匠、番户、杂户、官奴婢和刑徒等,其中以前三者为主。工匠、番户、杂户每年到官营作坊服役,有的二十天,有的一个月,有的轮流服役两个半月或三个月,服役者自备口粮。有的工匠长期留用,称作“长上匠”,官府另给报酬。有的官营作坊则部分地和雇劳力,每日给酬绢三尺,被雇者称“和雇匠”,有的称“明资巧儿”或“巧儿”。各种劳动者都对官府有人身依附关系。官府手工业的产品主要供皇族、官僚和军队消费。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工匠反抗斗争的不断爆发,纳资代役与和雇等方式逐渐增加,人身依附趋向缓和。 [211]

继续阅读

2.

私营手工业作坊均从事商品生产,业主或主人均有技艺,称师、长老或都料,他们除依靠家庭成员劳动外,也雇用有技艺的工匠。个别的私营作坊规模相当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