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一般的作坊规模都很小,仍从事个体经营。到官府作坊服役的各种工匠,有很多就是私营作坊的劳动者。 [211]
3.
男耕女织的个体农户也生产手工业品,主要是丝、麻织物。虽然这种家庭手工业在农民经济中仅处于副业地位,但由于全国大部分人口是农民,所以此类产品的总和在社会经济中占有相当比重。农民的手工业产品除供自己消费外,也用于缴纳课调,只有一小部分当作商品出卖。 [211]
生产技术的进步
主词条:唐代瓷器
手工业生产技术的进步在纺织业、陶瓷业和金属制造业等部门表现得最为突出。 [211]
纺织业主要从事丝、麻纺织,遍于全国各地。最重要的产区首推河南道,河北道居第二位,剑南道及山南道的部分地区亦盛产蚕桑,淮南、江南二道稍逊。上等丝织品称绫、罗;绢和絁是一般水平的产品,但产量较多。据记载,开元时的绢分八等,布分九等。上等绢多产于河南道,上等布多产于江淮流域。其中,尤以宋州(今河南商丘南)、亳州(今安徽亳州)的绢质量最高,属第一等。郑州、汴州(今河南开封)的绢列第二等。唐代丝织品色彩绚丽、图案新颖,而且吸收了一些波斯风格和手法。印染技术也有所提高,北朝的蜡缬法在唐代使用得更为广泛,唐代还先后出现了夹缬法和绞缬法等新技术。 [211]唐代晚期,南方种桑养蚕的进一步发展和普及,使所贡丝织品的质量越来越高,数量越来越多。其中淮南、吴越、宣州等地的产品尤为名贵。
唐代陶瓷部分作品6张
陶瓷制造技术也有显着进步。越窑的青瓷色泽青翠,被称赞为“似冰似玉”;邢窑的白瓷“似银似雪”,质量很高。而江西景德镇的瓷器制作精美,有“假玉器”之誉。此外,以黄、绿、青三色釉陶制作成马、骆驼、人像等的“唐三彩”,造型生动活泼,色彩鲜丽,反映施釉技术有了新的提高,是这时期陶瓷生产的特色 [137]。唐三彩不仅在辽宋金元明继续发展,而且还传播到东北亚地区,衍生出“新罗三彩”“奈良三彩” [135]。白瓷和唐三彩的出现,为后代彩瓷的产生开辟了道路 [211]。晚唐以后,瓷器的造型种类比前期明显增加,施釉技术有所提高,装饰手法亦有改进。瓷器使用日益普遍,逐步取代金银器 [220]。
(陶瓷图册主要参考资料 [136])
金属铸造技术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1970年在陕西省西安市南郊何家村发掘唐代窖藏,出土金银器270件,经鉴定可知,当时已出现手摇足踩的金属切削器具。唐代已能用灰吹法提取纯度很高的白银。铜器制造分布于扬州、并州、越州及桂州(今广西桂林)等地,尤以扬州所产的“方丈镜”“江心镜”最为驰名。 [211]
造纸业在唐代后期有长足的进展,着名产地多在南方,如杭州、婺州(今浙江金华)、衢州、越州、信州(今江西上饶)等地均盛产藤纸,韶州(今广东韶关西南)用竹造纸,开辟了以后竹纸发展的道路。蜀人造纸还特重染色,能制成着名的“十色笺”。襄州(今湖北襄樊襄阳)善制漆器,称为“襄样”,亦为南方重要的手工艺品。 [220]
商业
唐朝商业比前朝发达,刺激着手工业进步,也加强着各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 [42]
货币
开元通宝
唐朝时,绢帛虽然继续当作辅币使用,但铸钱大量通行。唐初出台了自己的铸币政策体系,开始铸造轻重适中的“开元通宝”钱,以后广为流布。这实际上是一种以实物货币和金属货币兼而行之的多元的货币制度体系。 [53] [211]
唐朝政府不断出台严厉打击私铸和滥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