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3章 唐(25 / 26)

27]

现存的唐代木结构建筑保存较完好的有山西的佛光寺 [224]、天台庵、广仁王庙、南禅寺等。 [225]

唐长安图

(以上图册部分参考资料 [179])

造船

俞大娘航船的想象图 [125]

唐朝造船业发达,有很多造船基地,能造各种大小船只。当时已能制造“轮船”,用人力踏轮车转动,使之前进,好象挂帆席一样便于航行。史籍记载,代宗、德宗之际巨商俞大娘,拥有“开巷为圃”、可载米万石的大型航船——“俞大娘航船”,操驾之工达数百人之多 [124] [220]。而唐代的海舶(如南海舶)体积更大,经常往返唐与南海各国之间,说明了唐代与南海各国贸易、文化往来的频繁 [124]。唐人李皋在隋时宇文恺制成使用轮轴转移的巨型战舰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对巨型战舰加以改造,增加行速,坚固耐用。 [180]

军事学

孙思邈在《丹经》中谈到硫磺的“伏火”方法,第一次把火药的配方记录下来。唐朝后期,火药开始应用于军事领域,出现了最初用火药制造的武器“火箭”。后来,火药经阿拉伯传入欧洲,对整个世界文明发生了巨大的推进作用。 [108]

军事

播报

编辑

主词条:唐朝军制

府兵制

唐初沿袭北周至隋施行的府兵制,并在贞观年间进行整顿,规定中央十二卫(左右卫、左右骁卫、左右武卫、左右威卫、左右领军卫、左右金吾卫,东宫六率即太子左右卫率、左右司御率、左右清道率)是管辖军府的最高军事机关,每卫各领40至60个军府。军府改称“折冲府”,由折冲都尉统领。府下以200人为团,50人为队,10人为火。府兵原则上从富户强丁中征发,21岁服役,60岁退役。服役期间免课役,但要自备衣装、武器、粮料。 [176] [199]

府兵本质上属中央禁军。除战时出征外,平时轮流到京城和边防要地宿卫,而以到京城宿卫为主。到京城后,由十二卫将军分领;出征则由朝廷另外命将统率;战争结束后兵散于府,将归于朝,将帅无法拥兵自重。 [199]

继续阅读

唐代前期,有630余府,其中京城所在的关中有261府,20万兵力,约占全国军府的40%以上,形成“举关中之众以临四方”的布局,强干弱枝、居重驭轻,有利于对全国的控制。唐初府兵地位较高,富室子弟积极从军,唐太宗又注意府兵训练,使府兵具有较强战斗力 [199]。在此基础上,有效保障了唐初中原王朝与周边民族和国家战争的胜利,奠定了辽阔疆域的基础。 [200]

募兵制

唐朝三彩武士俑

唐高宗后期至武则天统治时期,土地兼并日益严重,普通农户受田不足或得而复失,自备资粮成为均田农民的沉重负担;加上府兵地位下降,富室大户逃避征发,或雇人代役,致使避役、逃役严重,军府人员不足,甚至“无兵可交”。与此同时,边疆形势也发生了变化:突厥再次兴起、契丹等不断南下,吐蕃开始与唐对峙。在这种形势下,只靠亦兵亦农、定期服役、临时征发出战的府兵已不能有效发挥作用,需要设置长期驻扎在边疆的军队。于是征发的府兵不得不向招募的职业兵转化。 [199]

开元十年(722年),唐玄宗采纳张说建议,招募壮士13万人,充当中央宿卫军。次年又补选府兵、白丁12万人,统称“长从宿卫”(后称“彍骑”)。开元二十五年(737年),从各种因公迁到边疆的人家及当地客户中招募丁壮为“长征健儿”(后又称“官健”),由国家供给衣粮,充实边疆各地军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