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3章 唐(26 / 26)

。天宝八载(749年),命折冲府停行发兵文书,府兵制废止。募兵制使边防军强大起来,对维护边疆稳定起到一定作用,但也造成将师握兵坐大的弊病,形成了“外重内轻”的格局。 [199-200]

安史之乱后,各地藩镇军队多由“官健”组成。这些官健以从军为职业,父子世代为兵,是藩镇割据依靠的主要力量。中央军队由“长从宿卫”(彍骑)代替轮番宿卫京城的府兵,后以北衙禁军为主。北衙禁军中左右神策军势力最大。神策军镇守京师及西北,受中央管辖,自德宗后长期为宦官掌控;地方(边防)军队由“长征健儿”(官健)代替轮番镇防的府兵。以上变化意味着由招募制的职业兵取代了征兵制的义务兵,对后代的兵制产生了重大影响 [176] [199]。此外,藩镇兵中的牙兵也给唐朝社会、政治造成很大的影响。

民族

播报

编辑

唐朝在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唐对周边民族采用羁縻政策,并通过册封、和亲等多种方式,与突厥、回鹘、铁勒、契丹、靺鞨、室韦等民族建立密切的政治、经济上的联系 [164]。唐太宗还被四夷各族尊为天可汗 [8]。南诏、渤海等国通过派遣使臣、子弟入唐,学习唐的制度、文化,使这一时期边疆、内地各民族呈现大交融局面 [171]。

突厥与西北各族

突厥及西域各国

主词条:唐与突厥的战争

唐与东突厥之战 [183]

隋唐更替之际,东突厥常年南下袭击汉地,唐初北方割据势力纷纷联笼突厥抗唐,使东突厥成为唐初的一大边害。贞观三年(629年),唐太宗遣李靖、李积二将分路征讨,次年降服东突厥,小可汗突利投降,大可汗颉利被俘,东突厥汗国覆亡。大量突厥人迁入唐朝,唐太宗将降众安置在灵武至幽州一带,设置羁縻府加以管辖。东突厥的灭亡与归顺震动了西突厥与西域各国,一些西域小国纷纷改投唐朝,尊称唐太宗为“天可汗”。西突厥西抵波斯,北并疏勒,控制了丝绸之路。贞观十四年(640年),唐军攻克高昌城(新疆吐鲁番),设安西都护府。贞观二十一年(647年),唐平焉耆,次年(648年)平龟兹,安西都护府迁至龟兹,统管于阗、高昌、焉耆、龟兹四镇。唐高宗时期,西突厥在唐军数次打击下覆亡。西域至此成为唐朝的势力范围。 [86]

唐高宗永淳二年(682年),阿史那骨咄禄在漠北称汗,东突厥复国(史称后突厥)。后突厥连年入侵北部边疆。武则天试图通过册封、和亲的手段试图改善突厥人与契丹人的关系,但是一直未能成功。天宝三载(744年),唐与回纥联军灭亡后突厥。后突厥附唐者不少于万余帐。 [170]

薛延陀

贞观前期,唐朝为牵制东突厥,曾与北方的薛延陀结盟。东突厥灭亡后,薛延陀真珠可汗夷男接管了东突厥故土。薛延陀臣服于唐,却暗中在扩大自己的力量。贞观十三年(639年),唐太宗试图恢复东突厥,拥立俟力苾可汗阿史那思摩,以抗衡薛延陀,薛延陀与新恢复的东突厥进行多次交战。为了避免薛延陀势大,太宗派李积在贞观十五年(641年)战胜薛延陀。贞观十八年(644年),趁唐太宗征伐高丽时,薛延陀击败东突厥并迫使阿史那思摩逃出中原。随后,高丽寻求薛延陀援助,但夷男希望避免与唐朝直接战斗。贞观十九年(645年),夷男死后,他的儿子多弥可汗拔灼开始和唐朝大军作战。贞观二十年(646年),唐军反击并打败拔灼后,薛延陀的附庸回纥出兵将他杀死。拔灼的堂兄伊特勿失可汗咄摩支向唐军投降,薛延陀灭亡。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