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48%。如果再加上各类隐户及兵户、营田户、僧道民众,当时人口大概不会少于550万户、3000万口。 [2] [52]
赋役
五代十国时期,一些国家的赋役征敛相当苛重。当时,各国多沿用唐制,夏秋两征。各国时常检核农民的现垦耕地,据以确定岁租额。但官吏和地主往往相互勾结,以致赋税负担贫富不均。额外收耗名目也繁多。后唐时,官府规定收耗数额是每斗税谷加收1升,后汉时增至2升;雀鼠耗是每斗加收2升。有的官府大斗收进,小斗输出,结果百姓每输1石租须纳1石8斗粮。各国甚至向农民“预借”夏秋税,有的官府在饥荒和蝗灾之年,仍分派使臣到处搜括民谷,使大量民众饿死或流亡。两税以外,还有许多杂税:如按人征收的丁口钱、盐钱;按亩摊派的魏钱、农器钱、牛皮税等;又有盐铁税、茶税、屋税、鞋钱等杂税。州郡官吏常常增益赋调,县吏向里胥厚敛,里胥便重征于民,名目繁杂,税率屡增。随着商贸的发展,各国多重征商税,并有过税和住税之分,这种办法为北宋所沿袭。 [70]
由于战争频繁,兵役负担沉重。当时为了防止士兵逃亡,特在士兵脸上刺字记其军号,以便各地关津识认、追捕逃兵。另外,各地都征派男女从事运输,无数人畜累毙途中。赋役严重,使战乱破坏严重的北方社会经济难以复苏,也大大阻碍了南方经济发展的进程。 [56] [70]
农业
唐朝后期至五代十国时期,中原地区的经济因为长期的战乱、天灾而残破不堪,河北、河南、山东与关中一带都是战乱区。例如天福八年(943年)晋出帝时,春夏中有早灾,秋冬有水灾,蝗虫大起,境内竹木叶都被蝗虫吃光;再加上军事上人为的决黄河水,水浸汴、鄂各州,使北方的生产遭到极大破坏。相对的,自汉魏六朝以来,比较平稳的江南、湖广与巴蜀地区的经济持续发展而十分兴盛,成为中原人民投奔的地方。在加上华南地区被细划分数国,各国为了提升经济力莫不细心经营,这使得十国的经济力远胜于重武力的五代。
虽然五代战乱不堪,但仍有不少君王提振经济。梁太祖称帝后重视农业,他任张全义为河南尹,以恢复河南地区的生产。开平二年(908年)又令诸州灭蝗以利农桑。 [3]唐明宗执政期间,提倡节俭,兴修水利,关心百姓疾苦,使百姓得以喘息。到后周时,周太祖为了减轻农民压力,于广顺二年(952年)直接将兵屯的营田赐给佃户,以提升税收;并且废除梁太祖朱晃实行的“牛租”,使农民免除牛死租存的负担。 [20]到周世宗时,建立均田制,按实际占有田亩征税。这不同于隋唐前期的旧制,而是同两税法之后普遍实行税产是一致的。 [3]
唐末五代的韩鄂参考唐朝以前的农书如《齐民要术》等,撰写出农书《四时纂要》。书中采用了“月令”的形式,按月编排农民每月应作的事宜,其中以农业为主体。此外也记录许多当代的农业技术,其中还首次记载茶树、棉花、香菇和薯蓣等作物的栽培技术以及人工养蜂。唐朝的茶叶研究到五代时仍然盛行,其中前蜀毛文锡着有《茶谱》等。 [25]
由于五代时期的河患增多,治河规模和次数都较前代为多。再加上南方十国极力发展经济,一些沿海堤防或河道工程也积极建设。五代时已有遥堤出现。同光二年(924年)后唐时修筑酸枣河堤,于隔年由符习成功修复。五代还使用“帚工”来护岸、堵口、护堤的水工建筑物。主要是将薪柴、竹木、软草等夹以土石捆扎成帚捆,然后连接起来,具有很好的抗水冲击作用。最后在宋朝成熟并被普遍推广使用。 [25]
南方十国提倡经济发展,并且重视兴修水利,防水治害。例如吴越、南唐奖励农桑;闽及南汉促进海外贸易;前蜀和后蜀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