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冗官的源头。 [3]
枢密使
唐中叶以后,宦官专权。唐亡前夕,朱全忠诛戮宦官,开始用朝臣充任枢密使。后梁初,曾改为崇政院使,后唐恢复旧名。以后,除后晋曾短期废置外,历朝相沿设置。枢密使通常由皇帝最亲信的臣僚充当,又大多为武将,皇帝经常与其商议军国大事,有时由枢密院直接下令任免藩镇。其时,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虽居宰相之位,但枢密使的权势凌驾于宰相之上(宰相有时也兼任枢密使)。由于战事频繁,因此,军事机要成为枢密院的主要职司。宋代中书和枢密对掌文武二柄,就在五代开端。当时,其他政权大抵也都置有枢密使或相当于枢密使的官职。 [3] [18]
三司使
唐昭宗在位时,开始出现三司使的官名。后唐曾设置租庸使,管辖三司,又曾命大臣一人判三司事,最后正式设置三司使和副使的专职,掌管中央财务。地方财政也听从三司指挥。以后历朝相承不废。 [3]
地方官制
五代十国的建国者多为唐末手握重兵的节度使,在建国以后,为了巩固统治,他们都设法削弱地方实力。后梁、后唐之际,长期称雄的河朔三镇被制服或消灭。此时,禁军的力量得到加强,除了用以扞卫中央外,还被派驻各地,制衡藩镇。朝廷还通过频繁调动节度使,更换其驻地,以防止他们在地方坐大。后唐以后,节度使往往兼其他职务,有的因此不能亲临镇所。一些地广兵强的藩镇,也由于地域被一再分割,势力大为削弱。藩帅在本辖区内任命刺史、县令的权力,逐渐被收归中央;对他们举荐、使用幕僚,也有不少限制。后蜀还曾罢除重臣的节度使兼职。当然,这些措施并没有在各地全部实行,君弱臣强的局面未能根本改观,如后晋成德节度使安重荣就公开说:“今世天子,兵强马壮则为之耳。”但相较于唐代,节度使的实力已被削弱。 [70]
法律
五代十国时的刑法,基本行用唐代的律令格式和编敕,但因历朝又都有新颁的敕条,汇编附益,使得格敕前后重复矛盾。显德四年(957年),周世宗令大臣们进行整理,唐代律令条文难解的,加上注释格敕繁杂的,加以删除,汇编为《大周刑统》二十一卷。北宋初年所编的《宋刑统》即就此书略加增删而成。 [3] [70]
继续阅读
经济
播报
编辑
人口
唐朝后期因为安史之乱、藩镇割据与黄巢之乱的因素,使得北方战乱不堪,人口流移南方,田园荒芜。到五代十国时期,五代时交迭频繁,北方战火始终未能平息,北方经济比较落后,人口持续大减。直至后周后期才逐渐恢复,但经济力始终不如南方。而南方则较为安定,持续吸收来自北方的流民,替南方带来大批的劳动力及先进的耕织技术,加速了南方经济的发展。 [54]
关于五代时期北方户数的记载,《册府元龟》卷486《邦计部·户籍》称后周显德六年(959年)“总计简到户二百三十万九千八百一十二”,这不包括淮南郡县。而《宋史·食货志》记载宋太祖建隆元年代周建宋所得后周户数则仅为96万多,有学者论证这个数字只是着籍部分,不包括兵户、营田户、贱户、僧道和出逃隐漏者。以《册府元龟》的230万户计,若户均5人,则有人口1154万。倘若再加上北方其他各种成分和各个民族人口,实际数字要比这大得多。南北方各自地区的户数,在极不完备的记述下,大致数据在230万上下。 [52]
总的来说,五代十国末期,全国总户数在官方控制数目内的有460多万。有的学者进一步统计,淮河、秦岭以北地区有户236万,南方实有252万,总计达488万户,南北比率各占全国总数的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