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8章 金(8 / 20)

宗逃往蔡州,蒙古军约宋将孟拱、江海率军联合围攻。1234年正月蔡州岌岌可危,金哀宗不愿当亡国之君,将皇位传给统帅完颜承麟,是为金末帝。此时蔡州城陷,金哀宗自杀,末帝死于乱军中,金朝覆亡 [33]。

疆域

播报

编辑

领土范围

金朝灭辽与北宋后,其疆域东到混同江下游吉里迷、兀的改等族的居住地,直抵日本海;北到蒲与路(今黑龙江克东县)以北三千多里火鲁火疃谋克(今俄罗斯外兴安岭南博罗达河上游一带),西北到河套地区,与蒙古部、塔塔儿部、汪古部等大漠诸部落为邻;西沿泰州附近界壕与西夏毗邻。南部与南宋以秦岭淮河为界,西以大散关与宋为界 [26]。

金朝疆域可分成三个部分,第一个是原辽朝统治的东北区域与漠南地区,这是金朝龙兴之地,包括女真各部落的住地。第二个是辽上京临潢府以南,直到河北、山西等燕云十六州,这里居民主要是汉族,长期以来受异族统治,而金统治下之汉地亦维持汉官制度。第三种情况是原宋朝领地的淮河、秦岭以北之地,主要居民也是汉族,由于新受异族统治,大多不愿受金廷管制。先后设置张楚与刘齐等傀儡政权统治,最后由金廷以汉法直接管理 [17]。

行政区划

金朝地图8张

金朝的行政区域采用路(府)、州、县三级管理,设有五京十九路,“路”是金代地方最高最大的行政区,相当于现代的省,有都总管府,以及都转运司、按察、盐使等三司的监司官,五京府有五京留守,而后与府伊所掌的府合一。路府则成平行机构,下辖州、县二级。 [37]

金朝的州分为三类:节度州设节度使,防御州设防御使,刺史州设刺史;县则以县令掌治,分成七等。此外尚有部落之官,千夫长的猛安,百夫长的谋克,合称猛安谋克;属于边戍之官的乣详稳,部落墟砦之首领的移里菫。

金上京路共辖有:一府,即会宁府;三州,即肇州、隆州、信州;五路,即蒲与路、合懒路、恤品路、曷苏馆路、胡里改路;六县,即会宁县、曲江县、宜春县、始兴县、利涉县、武昌县。

会宁府归上京路所辖,但它又是上京路的治所。会宁府统领三县,即会宁、曲江、宜春。路的最高官员是兵马都总管,上京路则由会宁府尹兼领。 [26]

政治

播报

编辑

政治体制

金朝初期全面采用辽朝的南北面官制,同时奉行两套体制,但自熙宗改制以后,就逐步弃用了契丹制,全盘采用汉制。政治体制的一元化,是金朝强大的一个重要原因 [5]。

金朝官印

金朝建国之初,金太祖废除部落联盟时的“国相”制, [38]朝廷中枢权力机构实行女真传统的勃极烈制度。如1116年占有辽东京州县以后,“诏除辽法,省税赋,置猛安谋克一如本朝之制” [39]。但一到进入燕云汉地,这套女真制度便行不通了,于是只好因仍原有的汉官制度。 [40]史称“太祖入燕,始用辽南、北面官僚制度”,就是指同时奉行女真旧制和汉制的双重体制。金初的所谓“南面官”,亦即汉地枢密院制度,故《金史》谓“天辅七年,以左企弓行枢密院于广宁,尚踵辽南院之旧”。与此相对的“北面官”,主要指当时实行于朝廷之内的勃极烈制度。 [26]

金初的二元政治存在于1123至1138年。汉地枢密院系1123年始设于营州广宁(今河北省昌黎县),后迁平州,再迁燕京,天会间一度分设燕京和云中两枢密院,后又归并为一。至1138年,改燕京枢密院为行台尚书省,结束了双重体制并存的局面,这是熙宗汉制改革的结果。 [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