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1章 明(10 / 27)

杨溥“三杨”及尚书蹇义、夏原吉,组成了志在守成的稳健的统治核心。在解决了前朝遗留的问题后,重点转向治理内政方面。首先平定了汉王高煦之叛。早在永乐十五年(1417年),深得永乐帝宠信的汉王朱高煦夺嫡失败后,受到永乐帝惩罚,徙封乐安州(今山东惠民)。但他不甘失败,宣宗少主初立,汉王妄图重袭“靖难”故事,于宣德元年(1426年)八月举兵反叛,宣宗在“三杨”等人支持下亲征,平息了反叛,将汉王父子废为庶人,禁锢京师,巩固了中央政权。为休兵养民,明宣宗一改永乐时的讨伐政策,主动从交趾撤兵,减轻了人民负担,节省了大批人力财力。 [314]

明宣宗清革前弊,整顿统治机构,对那些“贪津不律”、“不达政体”和“老疾”者,予以罢免,实行精简和裁冗措施,以振朝风。派遣廷臣出任地方知府,而这些通过荐举和赐敕委派的知府,多为当时最干练的官员。另外,明宣宗在一些重要省份设置巡抚,主要目的是整理赋税。在用人方面,明宣宗限制入仕人数,实行保举和欠任,目的在于任官得人和责成治效。明宣宗还实行了一些减轻民困的措施,蠲免税粮、复业流民、赈灾救荒等,在稳定明朝统治方面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314]

明宣宗实行德政治国,并且先后派遣郑和、王景弘下西洋,并延续明仁宗的治国理念,实行重农政策,赈荒惩贪,息兵养民,使明朝天下安定,社会经济迅速发展。使国力达到极盛,史称“仁宣之治”。 [58]但明宣宗同样擅长书画,有画作传世。 [59]同时宣宗设立内书堂教宦官读书,为明英宗时期的宦官乱政埋下隐患。 [60]

由盛转衰

抗击瓦剌的于谦

1435年,九岁的朱祁镇继位,即明英宗,年号正统。正统初年,因明英宗年幼,太皇太后张氏与三杨治国有道,明朝颇有一番欣欣向荣之态。三杨担任内阁辅臣期间,安定边防,整顿吏治,发展经济,使得明朝国力鼎盛。1442年,遏制王振权势的张太后去世之后王振大肆揽权。太监王振原在太子宫当差,他极善察言观色,迎奉拍马,把太子哄得难离他半步。朱祁镇即帝位后,便把他提拔为宫中地位最高的司礼监太监,替皇帝管理和批阅所有奏章。王振成了正统皇帝最为信赖之人。元老重臣“三杨”死后, [61]王振更专横跋扈,将明太祖留下的禁止宦官干政的敕命铁牌撤下,举朝称其为“翁父”, [62]英宗对他信任有加。 [63]王振擅权七年,家产计有金银六十余库。 [64]

此时,明王朝流民问题十分严重。正统时期,流民问题几乎遍及全国。打破了明初确立的基层里甲控制体系。 [65]明王朝为榨取更多白银,加紧盘剥矿工,对闽、浙、赣部分山区实行封锁,1444年,叶宗留、邓茂七等发动起义,沉重打击了明王朝在闽浙的统治势力。此外,正统时期,英宗与王振连续发动对麓川的征讨战争(明征麓川之役),数十万人被征用,致使大军疲惫、国库亏空,对北面蒙古瓦剌的防御空虚。

明朝灭元后,蒙古族各部经过几十年休养生息,逐渐强大起来。其中与明廷关系最为密切的,是一支称作瓦剌的蒙古部落,已成为明廷最大的边患。面对日益强大的瓦剌,朝臣多次上疏要求增加军备,整顿兵制,但都被王振驳回。正统十四年(1449年),瓦剌太师也先,寻衅发兵,分四路向内地进攻。明廷由于多年军备废弛,军队不堪一击,瓦剌军很快就越过边塞,引起明廷一片混乱。 [316]王振为邀功讨宠,不顾军力疲惫,粮草不足,竟怂恿英宗集结五十万军队御驾亲征。 [66-68]结果明军出征仅一个月,大军回师至土木堡时,被瓦剌军追上,士兵死伤过半, [69]英宗被俘, [70]王振为乱军所怒杀, [71]史称“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