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之变”。 [72]是明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64]
土木之变后,兵部侍郎于谦拥戴英宗弟朱祁钰即位,即明代宗,改元景泰。 [73]于谦升任兵部尚书,决定坚守北京,整顿边防积极备战,随后南直隶、河南、山东等地勤王部队陆续赶到。 [74]同年十月,瓦剌军直逼北京城下。于谦率领各路明军奋勇抗击, [75]屡次大破瓦剌军,也先率军撤退。 [76]明朝取得北京保卫战的胜利,于谦力排众议,加紧巩固国防,拒绝求和, [77]并于次年击退瓦剌多次侵犯。 [64]
夺门之变
两度在位的明英宗朱祁镇
明代宗朱祁钰即位后,针对内忧外患的局面,采取了积极措施。政治上他广开言路,招贤纳士,稳定局面,重用于谦等贤臣,吏治为之一新。 [318]军事上,对于瓦剌的进攻趋势,采取抵抗到底的策略,在于谦等人的协助下,彻底改组了京师卫戍部队的指挥机构。对戍军的控制权原来由贵族和宫廷宦官分掌;戍军中的每个营完全自主,分别受训,并各由它自己的战地将领统率。 [319]但1450年,也先释放明英宗。 [78]然而代宗因为皇权问题不愿遣使迎驾,后又把英宗困于南宫(重华宫)软禁。并废皇太子朱见深,立自己的儿子朱见济为太子。不久见济病死,代宗迟迟不肯再立朱见深为太子。英宗、代宗因而严重对立。 [79]
1457年,石亨、徐有贞、曹吉祥等人联盟,欲拥戴英宗复辟以求功赏。趁着明代宗重病之际发动政变。徐有贞率军攻入紫禁城,石亨等人占领东华门,立明英宗于奉天殿,改元天顺,史称夺门之变。 [80]之后废代宗为郕王,并且逮捕处死于谦。明英宗复辟后,略有新政,废除自明太祖恢复的殉葬。 [81]之后因内部政变流放徐有贞,因曹石之乱诛杀石亨、曹吉祥等人。
1464年,英宗去世,太子朱见深即位,即明宪宗,年号成化。 [64]成化初年,宪宗经历了两场政治风波,一是河南人刘通、石龙聚众在房县(今湖北)造反,短时之内相从者达数万之众,宪宗派官军镇压,很快平息,刘通被斩首,石龙逃窜四川;二是大藤峡之乱(藤峡盗乱),宪宗派官军镇压。宪宗时期,重用阁臣李贤等人辅政,于夺门以来诸政,重新厘正,以取得朝野支持。 [82]为于谦平反,恢复景泰帝帝号。但李贤去世之后,宪宗宠爱年长自己十七岁的万贵妃, [83]宠信宦官汪直、梁芳等人,怠于政事。晚年又好方术,以至奸佞当权,西厂横恣,朝纲败坏,民不聊生。宪宗直接颁诏封官,是为传奉官,造成舞弊成风,直到孝宗时才全被裁撤。 [84]到成化十年(1474年),朝中难有直臣容身。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正月,吏科给事中李俊上书宪宗,直陈时政六弊,措辞十分激烈。宪宗被迫免术士李孜省之职,但对进谏大臣耿耿于怀,密书60余人姓名于墙壁,寻找时机贬逐。政治昏暗,奸臣当道,西厂横行不法,王室奢侈而官吏贪污盘剥,加上连年的水、旱灾,人民处于饥寒交迫、水深火热之中。 [317]
弘治中兴
主词条:明武宗南巡之争
中兴明朝的明孝宗
1487年,明宪宗去世,其子十八岁的朱佑樘继位,即明孝宗,年号弘治。明孝宗在位期间,推行了一套明智的政治措施。史称“更新庶政,言路大开”, [85]孝宗先是将成化年间的一批奸佞冗官尽数罢免,逮捕治罪,并选贤任能以委重任。 [87]凡是宪宗亲信的佞幸之臣一律斥逐。于是吏部尚书万安、礼部侍郎李孜省、僧人继晓等,或杀、或贬,逐出京师;获罪较轻的或贬官放逐、或流放边地、或孝陵司香。大量起用正直贤能之士。 [320]同时,更定律制,复议盐法,革废一应弊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