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下,左边是太阴,右边是厥阴。太阳在上时,太阴就在下,左边是少阳,右边是少阴。这就是所谓面向南方来确定位置,是说能看到这些现象。上下相互遭遇,寒暑相互来临,气相互得宜就调和,不相得宜就生病。黄帝说:气相互得宜而生病,这是为什么呢?岐伯说:以下临上,位置不当。黄帝说:动静情况如何呢?岐伯说:在上的向右运行,在下的向左运行,左右周天之后又会相会。黄帝说:我曾听闻鬼臾区说:应地的是静止的。现在你却说在下的向左运行,不知这是为什么,我想听你讲讲它是如何产生的。岐伯说:天地的动静,五行的迁复,即使是鬼臾区,也只是了解大概而已,还不能完全明白。变化的作用,天显示出征象,地形成具体的形态,七曜在天空中运行,五行附着于大地。大地,是用来承载生成的各种形态的。天空,是用来排列与天相应的精气的。形态与精气的运动,就像根本与枝叶的关系一样,仰望观察它的征象,即使很远也能知晓。
黄帝说:地在太虚,是这样吗?岐伯说:地是在人的下面,处于太虚之中。黄帝说:为什么呢?岐伯说:是大气托举着它。用燥来使它干燥,用暑来使它蒸热,用风来使它运动,用湿来使它润泽,用寒来使它坚固,用火来使它温暖。所以风寒在下面,燥热在上面,湿气在中间,火游行其间,寒暑六气入内,所以使虚空而能生化万物。所以燥气过盛会使地干燥,暑气过盛会使地炎热,风气过盛会使地摇动,湿气过盛会使地泥泞,寒气过盛会使地开裂,火气过盛会使地坚固。
黄帝说:如何观察天地的气呢?岐伯说:天地之气的胜复变化,在脉象上并不显现。《脉法》说:天地的变化,不能从脉象上诊断,就是这个意思。黄帝说:间气是怎样的呢?岐伯说:随气所在的位置,在左右出现。黄帝说:如何预测呢?岐伯说:顺应它的气就调和,违背它的气就生病,位置不当就生病,气的位置更迭就生病,气失去本位就危险,尺寸相反就死亡,阴阳相交就死亡。先确定当年的干支,以了解气的情况,然后才能谈论死生的顺逆。
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黄帝说:寒暑燥湿风火,在人体中是如何结合的,它们对于万物,是如何生化的呢?岐伯说:东方产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在天上是玄,在人身上是道,在地上是化。化生出五味,道生出智慧,玄生出神,化生出气。神在天上是风,在地上是木,在人体上是筋,在气上是柔,在五脏中是肝。它的性质是暄,它的德是和,它的用是动,它的色是苍,它的化是荣,它的虫是毛,它的政是散,它的令是宣发,它的变是摧拉,它的眚是陨,风能味是酸,它的志是怒。怒能伤肝,悲能胜怒,风能伤肝,燥能胜风,酸能伤筋,辛能胜酸。
南方产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血生脾。在天上是热,在地上是火,在人体上是脉,在气上是息,在五脏中是心。它的性质是暑,它的德是显,它的用是躁,它的色是赤,它的化是茂,它的虫是羽,它的政是明,它的令是郁蒸,它的变是炎烁,它的眚是燔焫,它的味是苦,它的志是喜。喜能伤心,恐能胜喜,热能伤气,寒能胜热,苦能伤气,咸能胜苦。
中央产生湿,湿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脾生肉,肉生肺。在天上是湿,在地上是土,在人体上是肉,在气上是充,在五脏中是脾。它的性质是静兼,它的德是濡,它的用是化,它的色是黄,它的化是盈,它的虫是倮。它的政是谧,它的令是云雨,它的变动是注,它的眚是淫溃,它的味是甘,它的志是思。思能伤脾,怒能胜思,湿能伤肉,风能胜湿,甘能伤脾,酸能胜甘。
西方产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肺生皮毛,皮毛生肾。在天上是燥,在地上是金,在人体上是皮毛,在气上是成,在五脏中是肺。它的性质是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