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3章 和珅:清朝巨贪的崛起与陨落(5 / 6)

不断攀升,到了1790年,他创立了一种名为“议罪银”的制度。根据这一制度,如果官员犯了罪,可以通过缴纳一定数量的银两来免除刑事处罚。这些银两被纳入内务府库,供乾隆帝个人使用。这一制度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争议,尤其是内阁学士尹壮图对此制度进行了弹劾。

为了回应尹壮图的质疑,乾隆帝下令由户部侍郎庆成带领尹壮图进行实地考察。然而,为了不扰民,规定在到达某个地点之前需要预先通知当地官府。因此,尹壮图所到之处都是歌舞升平、秩序井然,这使得尹壮图在到达山西太原后便上奏称:“仓库整齐,并无亏缺,业已倾心贴服,可否恳恩即今回京待罪?”然而,乾隆帝并未完全相信尹壮图的报告,并指示他继续前往山东及直隶正定、保定等地进行核查。

最终,尹壮图并未发现任何问题,都察院下令将其革职,并交由庆成押解至京,交刑部治罪。经过廷议,尹壮图被判处死刑,但乾隆帝最终宽恕了他,认为应当以批评作为规范,而不应施以重罪。

到了1792年,和珅被任命为翰林院掌院学士,并担任日讲起居注官。1793年,他继续担任教习庶吉士,并兼管太医院和御药房,这进一步加强了他在宫廷中的地位。

随着乾隆帝年龄的增长,朝政的实际控制权越来越多地落在了和珅手中。尤其是在1796年,福康安在镇压苗民起义时去世后,和珅被调任为正黄旗侍卫内大臣、镶黄旗满洲都统。1797年,和珅开始管理刑部,并一度不再管理户部,但不久后又因军需报销问题重新接管户部。

同年十月,领班军机大臣阿桂去世,这使得朝中只剩下了刘墉和董诰两位大臣暗中反对和珅。乾隆帝已经年迈,每次上朝时,他都会命令和珅站在自己和嘉庆皇帝的旁边,因为只有和珅能够清楚地理解乾隆的话语。每天上朝时,满朝文武行三跪九叩礼后,和珅便等同于摄政一般,负责“听取”乾隆的指示,并据此做出决策。因此,当时人们称和珅为“二皇帝”。

嘉庆帝虽然名义上是皇帝,但实际上并没有掌握实权,真正握有实权的是和珅和乾隆帝。乾隆、嘉庆两帝的人身自由也受到了和珅的极大限制,无论是太监、宫女还是亲信官员,都有可能是和珅安插的眼线。例如,嘉庆的侍读吴省钦、吴省兰兄弟,也被认为是和珅的耳目。

到了1798年,白莲教起义领袖王三槐被捕,和珅因在镇压起义中的贡献而被晋升为公爵。

九、狱中自尽

1799年正月,乾隆帝去世,嘉庆帝即位。在乾隆逝世后,嘉庆帝首先命令和珅总理丧事,表面上似乎是对他的一种信任,但实际上则是为了将他置于严密监控之下。

正月十五日,嘉庆帝正式宣布了和珅的二十条大罪,并下令抄家。在抄家过程中,发现了和珅隐藏的巨大财富,包括白银八亿两,相当于当时清政府十五年的财政收入。这一数额之巨震惊朝野,民间流传“和珅跌倒,嘉庆吃饱”的说法,形象地描述了和珅财富的惊人程度及其对国家财政的影响。

正月十八日,经过朝廷讨论,最初决定对和珅实行凌迟处死,但考虑到和珅曾是先朝重臣,且有固伦和孝公主和刘墉等人的求情,最终改为赐和珅狱中自尽。和珅在家中用白绫自尽,结束了他辉煌而又充满争议的一生。

和珅的长子丰绅殷德因娶了乾隆帝的女儿固伦和孝公主,得以免于连坐。为了避免和珅案引起更大范围的报复,刘墉向嘉庆帝建议,应该避免案件扩大化,并妥善处理善后事宜。嘉庆帝采纳了这一建议,在和珅被处死后不久,发布了上谕,明确表示和珅一案已经结案,不会大规模牵连其他官员,以此安抚朝臣,稳定局势。

结语

和珅的故事不仅仅是一段关于个人兴衰的历史,它还揭示了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