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5章 林则徐:开眼看世界的先驱者(2 / 8)

。然而,这次会试的结果并不如意,林则徐名落孙山。尽管如此,他并没有气馁,而是选择回到家乡福州,在北库巷开设了自己的私塾“补梅书屋”,开始了教学生涯,希望通过教书继续实现自己的理想。

三、初任仕途

林则徐的仕途始于嘉庆十一年(1806年)。这一年,汀漳龙道张百龄对林则徐的才能给予了高度评价,并积极推广他的名声。同年秋天,为了缓解家庭经济压力,林则徐接受了厦门海防同知房永清的聘请,担任书记一职。在这个职位上,他主要负责处理与商贩和洋船往来相关的文书记录工作。厦门当时面临着严重的鸦片走私问题,而历任同知多为贪官,对外商的贿赂视而不见。这段经历让林则徐深刻认识到了鸦片的危害及其背后的复杂性,同时也开阔了他的视野。

在厦门期间,林则徐得到了福建巡抚张师诚的赏识,并于嘉庆十二年(1807年)被邀请加入张师诚的幕僚团队,专门负责文书工作。在张师诚的指导下,林则徐不仅在公文写作方面有所提升,还学到了许多关于军事、刑法、礼仪等方面的知识。这段经历对林则徐来说至关重要,不仅因为他得到了实际工作的锻炼,更因为他受到了张师诚的信任与栽培,为其日后的政治生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嘉庆十三年(1808年)十月,林则徐离开福建北上,准备参加第二次会试。然而,这次尝试并未成功,林则徐再次落选。尽管如此,他并未灰心丧气,而是选择继续留在张师诚身边,为他提供支持。同年,张师诚领导了对海盗蔡牵的镇压行动,林则徐参与其中,为张师诚起草了一系列相关文件。张师诚对林则徐的表现赞赏有加,认为如果没有林则徐的帮助,这场战役或许不会如此迅速地取得胜利。

嘉庆十五年(1810年),林则徐陪同张师诚入京觐见皇帝,并为第三次会试做准备。这一次,林则徐终于在嘉庆十六年(1811年)的会试中脱颖而出,以优异的成绩成为进士,并被授予翰林院庶吉士的职务。此后,林则徐在京师度过了七年的时间,期间他不仅在翰林院中担任了多种职务,如国史馆协修、《大清一统志》编纂等,而且还积极参与学术研究,特别是在水利方面的探索。

为了增加收入,林则徐在闲暇之余还会在书塾教书,或者出售自己的书法作品。在翰林院任职期间,他也未曾忘记自己的初心,利用京师丰富的资源深入研究经世致用之学,并为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智慧。此外,林则徐还曾担任江西乡试副考官、云南乡试正考官等职务,在此过程中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并将自己的见闻记录下来,着成了《滇轺纪程》等作品。

四、历职地方

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林则徐的仕途迎来了一个新的起点。这一年二月,他被任命为江南道监察御史。当时,河南省发生了严重的水灾,原因是南岸河堤出现缺口,而河南巡抚博尔济吉特·琦善在处理此事时表现不佳,导致工程进展缓慢。林则徐深入调查后发现,问题的根源在于材料供应商囤积居奇,导致工程所需物资价格飞涨。他随即提出了一个解决方案:命令地方官吏严密查封这些物资,以公平的价格购买,确保工程能够顺利进行。这一建议得到了嘉庆帝的认可并付诸实施。

同年四月,林则徐在例行的考核中被评为一等,并被“记名以道府用”,这意味着他有可能被任命为地方要职。不久后,他被任命为浙江杭嘉湖道,从此告别了长达七年的京官生涯。在杭嘉湖道任职期间,林则徐专注于当地的水利建设和海塘维护工作,力求改善当地的基础设施,减少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

然而,林则徐在浙江任职期间感受到了为政的艰难,官场中的种种积弊让他感到力不从心。道光元年(1821年),得知父亲林宾日患病的消息后,林则徐以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