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5章 林则徐:开眼看世界的先驱者(3 / 8)

身健康状况不佳为由请求辞职,带着家人返回原籍福州。几个月后,林宾日病情好转,但林则徐仍然面临着家庭经济的压力,不得不重新考虑重返官场。

道光二年(1822年),在座师曹振镛和房师沈维鐈的帮助下,林则徐再次北上,准备补官。道光帝对林则徐的政绩十分认可,特别召见并表扬了他,并于同年四月破格任命他为浙江省道员。林则徐到任后,被委派为本科监试,并很快被调往江苏淮海道任职。在此期间,他还兼任浙江盐运使,协助浙江巡抚帅承瀛整顿盐政,成效显着。

道光三年(1823年),林则徐晋升为江苏按察使。在这个新职位上,他大力整顿吏治,改革司法程序,亲自审理案件,甚至深夜微服出行,亲自验尸,力求公正。在短短四个月内,他几乎解决了江苏所有积压的案件,赢得了“林青天”的美誉。同年夏季,江苏遭遇洪水灾害,社会动荡,林则徐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措施,如劝平粜价、禁止囤积、减轻赋税、救济饥民,有效稳定了局势。

道光四年(1824年),为了解决水患问题,林则徐提议暂时使用官款疏浚河道,并得到了批准。然而,就在他准备前往工地视察之际,母亲陈氏去世,林则徐不得不返回原籍守孝。次年,江南高家堰发生决口,林则徐奉旨前往监督修复工作,顺利完成任务后因劳累过度患上疟疾,再次回到原籍休养。

道光六年(1826年),林则徐被任命为两淮盐政,但他以身体原因拒绝了这一任命。直到道光七年(1827年),他才出任陕西按察使,并署理布政使事务。不久后,陕西南部遭遇水灾,林则徐留任原职,前往灾区查看灾情,安排灾民生活,并参与了县城重建工作。

道光八年(1828年),林则徐因父亲去世再次返回福州守孝。在此期间,他积极参与地方建设,与当地官员和乡绅合作,重新疏通了福州的小西湖

道光十年(1830年),林则徐结束为父守丧的期限后,北上京城觐见皇帝,并等候新的任命。在这段时间里,他与多位同僚和朋友在北京进行了交流与聚会,其中包括张维屏、潘曾莹、黄爵滋、彭蕴章、周作楫等人。这些社交活动不仅增进了彼此间的友谊,也为他在官场上积累了更多的人脉资源。

同年六月,林则徐被任命为湖北布政使,并于七月离京赴任。仅仅几个月后,即同年十一月,他又被调任为河南布政使,并于次年(1831年)二月正式到任。在河南任职期间,林则徐面临了严峻的财政挑战和自然灾害问题。他受命清理河南各州县的悬款,解决长期以来财政上的遗留问题。同时,由于沿长江一带发生严重水灾,粮食短缺导致大量灾民流离失所,林则徐积极应对,不仅在河南采购粮食支援灾区,还向江苏督抚陶澍和程祖洛提出建议,鼓励商人自行采购粮食,以解决粮荒问题。

由于他在河南的出色表现,林则徐于道光十一年(1831年)七月被调任为江宁布政使。在赴任途中,他亲自前往灾区考察,详细了解灾情,并提出了包括倡捐、煮赈等一系列具体措施,旨在解决灾民的生存问题。这些措施得到了两江总督陶澍的支持,并奏请朝廷予以实施。

同年十月,由于钦差大臣朱士彦的推荐,林则徐被任命为总司江北赈抚事宜。由于政绩显着,道光帝对林则徐的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并于同年擢升他为河东河道总督。面对这一重任,林则徐决心“破除情面”,“力振因循”,亲自冒着严寒天气,徒步巡查数千里的河道,检查治水用的商梁秸,并绘制了详细的黄河形势图作为施工参考。他的严谨态度得到了道光帝的高度赞扬。

道光十二年(1832年)二月,林则徐被调任为江苏巡抚。在此任上,他与两江总督陶澍合作密切,共同推行了一系列旨在改善民生、提高行政效率的改革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