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6章 郑光策:矢志经世的晚清士林楷模(2 / 3)

三、掌教鳌峰

嘉庆二年(1797年)九月,郑光策接受福建巡抚汪志伊的邀请,担任了鳌峰书院的主讲。这一时期,他面临着一个艰巨的任务——改变当时教育领域内普遍存在的“所用者非所习,所习者非所用”的现象。郑光策认为,教育的目的不应仅仅是让学生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即所谓的“经邦济世”。

当时的士人往往要么沉迷于空洞的哲学讨论,要么埋头于古代文献,远离现实社会的需求。这种现象导致学界的思想变得空虚,士人的品行也受到影响,“气习污下,奔竞卑鄙”。在这样的背景下,郑光策决心改变这种状况。

郑光策在鳌峰书院的讲席上,首先强调了“立志”的重要性。他认为,只有明确了自己的志向,才能更好地吸收知识,并将其应用于实践之中。他借鉴了历史上那些成功人士的例子,指出成就一番事业不仅需要超群的学问,还需要坚韧不拔的意志。因此,他教导学生要以古人中的杰出代表为榜样,学习他们的精神品质。

在教学方法上,郑光策主张以经史为核心,通过讲解历史上的案例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所学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他相信,国家设立书院的初衷是为了辅助学校的教育,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学校是考核学业的地方,而书院则是日常学习和积累知识的地方。通过这种方式,他希望能够在学生中培养出既有扎实学问又有良好品德的人才。

由于郑光策的严格要求和认真负责的态度,学生们也开始意识到读书的重要性,并且更加勤奋地学习。这种变化不仅体现在学生的学习态度上,也反映在他们对社会责任的认识上。许多学生开始关心社会事务,积极参与公共事务,展现出了一种新的士人风貌。

郑光策的努力得到了汪志伊和后任巡抚李殿图的高度赞扬,他们认为郑光策的教学成果堪比当时的另一位着名教育家蔡文勤(世远)。这一评价不仅肯定了郑光策的教育理念,也认可了他在培养学生方面的成就。

四、桃李满天下

郑光策在鳌峰书院执教期间,以其严谨的教学态度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了众多学子前来求学。他对学生的作业总是细致入微地审阅,即便是日常的课卷也从不马虎,几乎达到了每日忙碌的程度。他一生培养了众多优秀人才,其中最着名的两位弟子便是林则徐和梁章钜。

林则徐在青年时期,大部分时间都是在鳌峰书院度过,这里是他学术生涯的起点。在郑光策的指导下,林则徐不仅系统地学习了中国传统知识,还广泛接触了各种经史典籍,这极大地开阔了他的视野。郑光策对林则徐的影响不仅仅局限于学术层面,更重要的是,他传递了“经世致用”的思想,这种思想贯穿了林则徐一生的政治实践,成为他日后成为禁烟英雄和政治改革家的重要基础。

梁章钜的父亲与郑光策是至交好友,因此梁章钜从小便受到郑光策的影响。他在少年时期跟随郑光策在洗银营赵氏的红玉斋读书,学习诗、赋、杂文等多种文体。郑光策对梁章钜的要求极为严格,一次,郑光策让梁章钜阅读《离骚》,梁章钜轻率地回答已经读过,但当郑光策询问其中的具体内容时,梁章钜却答不上来。这次经历让梁章钜深刻认识到读书必须深入理解,而不仅仅是走马观花。正是由于郑光策的严格要求和悉心指导,梁章钜后来得以成为一位博学多才的学者。

除了直接教授学生外,郑光策也非常注重解答学生的疑问。他对后辈的请教总是耐心解答,不厌其详,这使得他在学生中享有极高的声望。

在教学之余,郑光策还非常关注社会民生问题。他曾多次上书福建当局,提出了一系列有关改革的建议,涵盖了从全局的改革理论到具体的法治建设、农田水利、煮海盐政以及财政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