度,但他也有自己的考量。在他看来,当前的困境是由于国家实力不足所致,因此必须通过自强来改变现状。他在奏折中多次强调要练兵制器,增强军事实力,以便在未来能够更好地应对内外挑战。例如,他在谈到购买欧洲军舰时指出,如果使用得当,不仅可以用于镇压内乱,还能备御外侮。奕?还主张学习西方技术,提高自身能力,以免长期受制于人。
奕?的政治见解和作为反映了当时洋务派的普遍思想,即通过引进西方技术和制度来实现国家的现代化。他的这些努力得到了慈禧太后的信任和支持,也为后来的改革奠定了基础。然而,奕?的政策也面临着诸多批评。其弟奕譞就指责他在处理夷务时毫无起色,对外国的要求总是有求必应,缺乏坚定立场。
七、几度起落
奕?在辛酉政变后迅速稳固了政权,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安抚各方,稳定政局。他继续执行肃顺重用汉人地主知识分子的政策,同时平反了一些受肃顺排挤打击的大臣,这些举措赢得了朝野的一片赞赏,也为所谓的“同治中兴”奠定了基础。然而,随着奕?地位的上升和声名鹊起,他的处境也变得愈加复杂。
一方面,奕?支持曾国藩等地方势力办洋务,但又主张削弱这些地方势力,这种做法引起了湘淮军系的不满。另一方面,他在推动洋务运动时,也遭到了以倭仁为代表的顽固派的强烈反对。与此同时,由于奕?的权力受限,不能完全满足列强的要求,这也使得西方国家对他产生了不满。慈禧太后虽然利用奕?巩固了自己的统治,但也开始感到奕?的权势过大可能威胁到她的权威。
在这种复杂的背景下,慈禧太后采取了扶植多派政治势力互相牵制的策略。她一面支持奕?为首的洋务派,一面放任顽固派对奕?的攻击,试图通过这种方式来控制和削弱奕?的影响力。这种局面让奕?感到非常不满,他年轻气盛、踌躇满志,但在矛盾漩涡中仍勇于任事,表现出刚愎自用的一面。慈禧太后对此难以容忍,认为奕?“狂妄自大,跋扈专擅”,两人的关系因此出现了裂痕。
1865年(同治四年)三月初五,编修蔡寿祺弹劾奕?,指责他揽权纳贿、徇私骄盈。两天后,两宫太后以同治帝的名义颁诏,免去了奕?议政王及其他一切职务。尽管朝中大臣纷纷求情,慈禧太后最终允许奕?继续在内廷行走并管理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但免去了议政王的头衔。这是奕?遭受的第一次重大打击。
1869年(同治八年),奕?支持处决慈禧太后的亲信安德海,这进一步激化了与慈禧太后的矛盾。1872年(同治十一年),奕?被任命为办理同治帝大婚筹备事宜的负责人之一,并被允许世袭罔替亲王爵位。然而,1874年(同治十三年)七月,奕?与其他大臣劝谏同治帝不要修复圆明园,结果遭到同治帝的斥责。同治帝甚至怒斥奕?:“此位让尔,何如?”随后,同治帝发布朱谕革去奕?亲王世袭罔替的爵位,降为郡王。但在两宫太后的干预下,奕?很快恢复了亲王世袭罔替的地位。
同年十二月,同治帝驾崩,奕?与慈禧太后等人共同商议迎立醇亲王奕譞之子载湉为帝,即光绪帝。此后,奕?继续在朝廷中担任重要职务,包括宗人府宗令、玉牒馆总裁等职。1879年(光绪五年),奕?会见了美国前总统格兰特,请求其调解中日琉球争端。1880年(光绪六年),奕?在与英国公使阿礼国的会晤中表达了对电报、铁路等现代化设施的看法,但他强调这些设施必须由中国人自己掌控才能真正有益于国家。
在主持军机处的近二十年间,奕?最初倚重文祥。文祥去世后,沈桂芬接替了他的位置,成为奕?信任的重要助手。然而,1881年(光绪七年)除夕,沈桂芬去世,加上同年三月慈安太后去世,奕?在朝廷中的孤立感更加明显。长期